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法国女作家妙莉叶·巴贝里的《刺猬的优雅》。这是一本很小众的书,关于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我有一个直男癌晚期的男生朋友曾经对我说:“孤独是可耻的,孤独的女孩子性格上必定有缺陷。”我很后悔当时碍于朋友的情面没有站出来反驳他,所以今天我不仅要把这本书,介绍给和我一样喜欢孤独的女孩子,还要把它推荐给和我直男癌朋友有着同样误解的人们。
《刺猬的优雅》这本书在2009年改编成电影,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看过这部优秀的电影,才发现了这部优秀的小说。
作者妙莉叶·巴贝里在成为作家之前,还是一位哲学教授。所以在这部小说中,她不仅讲了一个故事,更借用主人公的视野,向我们解释了一系列生活中的哲学问题,例如什么是孤独,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优雅。因为书中加入了哲学的思维,所以读起来难免晦涩难懂。加之这是一本外国小说,所以在国内就更加小众了。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巴黎一栋高档住宅区里,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个"刺猬":一个是不安分的富人女孩——帕洛玛, 一个是在世人眼中外表又老又丑的门房——勒妮。一少一老的奇异邂逅,开启了她们的蜕变与重生。
她叫勒妮,在她的富人雇主眼中,她是一个贫穷、年老色衰、庸俗、愚蠢、无知且孤独的门房。
这也是勒妮,她满腹才学,内涵深远,具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对艺术和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们都是勒妮。只不过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伪装的。
勒妮,法国巴黎一栋高档住宅区的门房,夹杂于各种身份的富人中间,贫穷且相貌丑陋。虽满腹才学,有着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却极力掩饰自己,力图扮演好一个寻常人眼中年老色衰、庸俗、愚蠢、无知的门房角色。她将真实的自己隐藏在被迫服从的外表之下,为的只是独享那丰盈的内心世界,而免受外界的干扰。
她叫帕洛玛,出生在巴黎上流社会一个富裕的家庭。虽然年幼,小小的眼睛已经看透成人世界的虚伪与空虚。因为喜欢安静的思考,被她大惊小怪的妈妈认定为精神异常,需要看精神科医生;被她姐姐认定为神经质。表面上与家人格格不入、孤独的她,实则是一个高智商,卓有天分,甚至可以成为天才的小小哲学家。
两个言行怪异的人,被世俗认定为“世界上的反常者”,她们表面孤独,但是精神丰富。从外表看,他们性格怪异、与人不和、犹如刺猬、满身是刺。但是却和刺猬一样,有着细腻柔软的内在。
孤独的勒妮和帕洛玛,有着刺猬的优雅。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女孩,性喜孤独,却优雅得无以复加。
我有一个朋友,她擅长绘画,且极具天赋。因为无法进行虚情假意的社交,而被人误解自命清高。于是她干脆将自己列为“怪人”,专心研究绘画,享受孤独。别人眼中性格孤僻古板、不善交际的她,笔下却有一整个温暖柔和的世界。
我认识这样一个女生,她博览群书,且爱书如命。因为家境贫寒却喜欢收藏书,便在大学期间各种兼职挣钱买书。由于她的不务正业,她被人嘲讽“小小年纪就钻进了钱眼子里,看来是穷怕了”。这些话传到了她的耳中,但是她明白一个道理,做人要“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于是干脆“随她们去了”。看似“视钱如命”孤独的她,脑中却是莎士比亚、歌德、卡夫卡……为她打造的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人,生来孤独,有人深切感受,有人不知所措;有人若无其事,有人难以释怀。孤独,不是身边沒有人,而是沒有人能真正与自己对话,沒有人能到达内心深处那片汪洋。于是,只好把自己武裝成难以亲近的刺猬。
就像作者妙莉叶·巴贝里说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要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一个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恋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书中的忘年之交:勒妮与帕洛玛。在偌大的世界里,我们会因为这份珍贵的懂得而不再孤单。
刺猬,是一种看似懶散,其貌不扬的动物,总是孤僻地活在自我世界,其实她只是善于伪装,只因这个世界总是:太嘈杂。
嘈杂声來自充满偏见的人们。
亲爱的朋友们,这个世界应该是包容的、多元的、丰富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请不要再简单粗暴地将喜欢孤独的人列为“反常者”。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主动选择孤独的人大都独立自主、内心强大、精神丰富。
少了偏见,你肯定可以发现更多的美好。就像我那个直男癌朋友,目前正在苦苦追求一个曾经他口中的“性格有缺陷”的女孩子。
和很多女孩子一样,我也喜欢孤独。
我喜欢孤独地读书。有前辈们的读后感自然便于理解作品,但独立地与文字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我的思想更自由。
我喜欢孤独地旅行。有朋友相伴的旅行自然快乐,但孤独的旅行能让我更加关注一路上平凡但真实美好的事物。
我喜欢孤独地欣赏音乐。一群人的狂欢自然开心,但每一次安静地欣赏音乐,都让我再一次坚信生活的美好。
我喜欢孤独地做手工,即便做出来的东西难看又奇怪,但就是这些非常规的、丑丑的小东西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孤独不是特立独行,只是选择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时候,灵感在孤独中诞生,情感在孤独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