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两天的资本论,严重的感觉自己智商被碾压了,思维有点跟不上节奏,今天我们来接着昨天谈金钱如何形成的后续发展。
昨天我们讲了货币的形成需要的条件:
首先谈无用性,货币本身不能有使用价值,否则会被自身的使用价值所局限;
第二、就是具有稀缺性,不能太容易找得到,否则就容易贬值,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
第三、普遍性,要是太过稀缺人人基本都弄不到,这就没办法进行货品的正常交换了,所以得人人都能弄得到,但又不能太容易弄到。
第四、太容易弄到不行、太难弄到也不行,所以它具有相对性。
第五、货币具有稳定性,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不会无缘无故的烂掉以及坏掉,要不然这样你就始终难以对货币进行保存。
第六、易于分割性,这个观点是昨天写漏了的,今天补上,货币不可能全部都是100元大钞,他有五块、十块、二十、五十……这在于不同的商品价值不同也就价位不同便于找零。
今天我想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交换价值的分界线以及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它价值的评估:
不同的商品价格不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商品的劳动力价值+产品资料成本(研发及生产技术的投入资本)+商品的原料价值=商品的市场价值,决定商品的市场价值跟他的本身使用价值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的。
但是跟他的稀缺性是挂钩的,越难找到的东西就越越贵,这就所谓物依稀为贵,稀少的东西你就得花更多的人力成本去制作或者寻找,这就是劳动量也会决定着商品的市场价值。
比如说两个小时制作出来的商品肯定比四个小时制作出来的东西要便宜,商品的市场价值跟劳动量成正比,简单来说商品的制作成本越高,商品的市场价值越高。
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拿到资本市场去贩卖他才真正发挥了他的资本价值,在这个贩卖过程中需要一个固定物体来统一表现这些物品的价值,如果没有统一固体来帮助大家完成交换,那这项工程是巨大而烦琐的。
只有一种共同的表现形式,才真正使商品之间发生正常切有序的贸易,要不然商品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处于正常流通。
如果货币失去了流通性,就没有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