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感觉孩子的学业减负了,玩的时间应该多了,可不知道为什么除了学校作业,家长会给孩子安排了比学校还多2倍的课外练习册。 不禁想起一句话:
“父母毁掉一个孩子的方式很简单,逼TA一直学习就够了。”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少,因为害怕孩子落后于人,便疯狂挤占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希望孩子像个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学习。
但其实这种过度消耗身体,透支精力的努力,很容易让孩子陷入低效勤奋,最后拖垮孩子。
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还可怕
听过一句话:“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
身边有不少家长把这句话奉为圭臬,推着孩子不断往前走。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纪录片《学习的背叛》中,有一个叫叶媛的女孩,就把勤奋做到了极致。
她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连凌晨2点睡觉,都是奢侈。
她每天的计划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目标,为了争分夺秒,甚至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进行了限制。
一本教科书,她要抄写好几遍,直到背下来。长时间的握笔,让叶媛的手变形,僵硬没力,她就找来橡皮筋绑在手上写。
她为了学习,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可结果却不尽人意:高中第一次大考,395名学生中,她排到了315名。
最后,她无奈感慨:“努力学习和学习的结果是两回事。”
是的,低效率的学习,根本无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无限的精力消耗中。
其实,好的成绩从来不是学习时间的堆砌。
《大脑的规则》一书曾从脑科学的角度揭示了这么一个真相:
很多家庭所信奉的“勤奋鸡娃”大法,不仅毫无益处,反而会毒害孩子的大脑,让TA的成绩变得更差。
因为负责学习、分析、抽象、计算的左脑易疲劳,过度使用就会陷入低效化,交替使用左右脑,转换活动才可以使大脑各个区域得到休息,提高脑工作效率。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娱乐,没有自由,只剩下停不下来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那么,耗光的不仅仅是孩子大脑的能量,还有生命的活力。
少年发声栏目里,13岁的女孩小黎,她从小就是学霸,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很少参加课外补习班。
初二时,她自觉不够努力,焦虑下开始熬夜学习。每天除了学校作业,她给自己布置了很多作业,睡觉时间很少超过4小时。
每一天,她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刷题,要不就是在补课。
但一天的疲劳战打下来效率并不高,白天没学好,她就越想靠晚上补回来,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成绩不升反降。
最后她不堪重负,终于“崩断了”。
她变得全天都很困,很想学,但再也学不进去,一提笔就会呕吐,甚至,她常常幻想自己就此死去该有多好。
后来,她因为患上了焦虑症和抑郁症,而不得不休学在家。
李玫瑾教授早就告诫过家长们:
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里学习,不然TA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弦拉得太紧一定会断,教育用力过猛一定会得不偿失。
把孩子禁锢在四尺见方的课桌上,TA的世界也被收窄到了方寸之间,没有远眺的空间、思考的时间、探索的机会,TA的成绩再好,内心也是荒芜的。
优秀的孩子都,赢在了“时间管理”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
有的孩子在书桌前忙忙碌碌、争分夺秒,可就是刷题无数、成绩止步;
而很多学霸,不补课、不熬夜,学习成绩还稳稳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二名,北大毕业生刘嘉森是这样回答的:
学霸拼的不是持久战,而是自我管理:通过时间管理,来提高学习效率。
在衡水中学三年,他做了十几万道题,卷子摞起来有2米多高,从省1000名开外,一路拼到省第二,但一天都没有熬夜。
刘嘉森表示,自己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10点半前入睡,中午1小时的午休。充足的睡眠、休息,就是他第二天高效学习的保障。
另外,他一直坚持间歇式学习,每学习个几十分钟,必须休息一下。他说:“脑力体力难以一直饱满,所以做事情要讲求间歇。”
孩子不是做题机器,一直学习,不是最大化利用了时间,而是低效化了勤奋。
劳逸结合,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工作、松紧有度,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保罗·凯利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600名商学院学生分为三组,学习相同的知识。
前两组是连续学习法,每次都是高密度学习1小时。
第三组则使用“间歇式”学习法,每小时有多次10分钟的休息时间。
一周后的结果显示,间歇式学习的学生比连续学习的学生记住的内容多了五分之一。
研究还发现,连续学习的学生记住的知识,有78%是学习的前半小时内获得的,在此之后,大脑失去了最初的活力,后半小时仅记住了内容的22%。
换句话说,连续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率越低。适当的休息,反而提高了学习质量。
适当停下来,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了下一次的学习续航。
学习就是一场长跑,张弛有度的孩子,才能铆足了精力向前奔跑。
抓好这3个关键孩,子学习更有后劲
知名教育家郑强表示: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教育,应该是要让孩子在途中持续加速度奔跑。
想要孩子跑得远、跑得久,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加速度”。
1.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学习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思考能力。
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考试范围也很明确,有一定的记忆力就行。
而到了初中,学习内容更深、更广、更抽象,考试选拔性增强,很多题目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的,需要理解加运用。
这就要考验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否能融汇贯通、举一反三。
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
首先,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启发孩子积极地思考,让TA自己一步步地探索答案,发现多种解题思路。
有些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包办、干预太多,帮孩子检查作业,孩子遇到不会的就直接帮TA解答。
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思维上的惰性,不爱思考,依赖家长。
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持续性学习。
正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够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练就更灵活的思维。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舍得孩子去体验、经历,遇到困难时引导孩子积极动脑想办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2. 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能够持续努力的孩子,除了学习能力之外,还有必不可少的隐性要素,那就是学习兴趣和信心。
孩子只有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并充满信心,TA才会爱学习,一直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很多孩子刚开始上学也是充满信心和兴趣、渴望学习新知的,但是随着年级的提升,课程难度的增大,孩子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困难。
当这些困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并一次次被考试成绩打击,孩子就会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产生焦虑和挫败感,厌学的情绪与日俱增。
如果这时,父母还不断地给孩子压力、苛刻的说教、批评,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让孩子对学习感到越来越痛苦,内心越来越自卑。
这种情况下,孩子便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退步落后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这是孩子学习有后劲的必要条件。
正如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所说:
“有效率的学习,无法在不信任、恐惧、不关心和胁迫的氛围中产生。
父母要努力成为有影响的领导者,这意味着要成为友善、坚定、鼓舞人心和善解人意的人,这样的人必须直接从现实和爱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消极地使用权利。”
具体来说,家长要懂得把握好度,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过量的学习任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TA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
多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内心世界,以便及时了解孩子学习上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解决。
平时对于孩子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家长应多鼓励、少批评,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只会批评孩子。
尤其是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家长依然选择接纳孩子、支持孩子,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沮丧,帮助孩子排解情绪,重拾信心,振作起来。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爱和支持,从内心充满力量和自信,更有动力去投入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3. 增加体育锻炼
李玫瑾教授曾说:“那些操场上特别活跃的孩子,一般学习也特别优秀。”
从小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不仅可以强健孩子的体魄,还能改善孩子的耐力和精神状态。
有科学研究证明,运动时会分泌神经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可以帮助消除疲劳感,保持亢奋的学习状态。
血清张素可以缓解压力,提高记忆力。
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注意力,学习更专注。
所以,家长不妨每天抽出半个小时,陪着孩子到楼下运动起来,可以跳绳、打篮球、打羽毛球、跑步等。
会运动的孩子,才能在长远的学业竞争中走得更远更稳。
家庭教育专家王秋云说:
“父母的教育智慧里,藏着孩子未来20年后的样子。可如果不懂得正确的方法,就会把孩子带上错误的道路。”
是啊!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只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与其被教育焦虑牵着鼻子走,用让人窒息的爱和高期待将孩子裹挟,父母们不如放长目光,对当下的教育反思,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方向。
父母前进一小步,孩子前进一大步。
每一个脱颖而出的孩子,背后都站着有眼见和格局的父母。
他们懂得教孩子拼搏,亦懂得教孩子享受时光。
以上分享的是今天学习复盘日志。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