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余眜剑
春秋晚期
通长57.5厘米,宽4.8厘米
2014年征集
苏州博物馆藏
“一”字形窄格,圆茎带两道箍,圆盘形首,剑脊隆起,宽斜从,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铭文在剑脊两侧,每侧各一行,共75字。
吴国王室青铜器存世较少,且多为兵器,但铭文极少有记事内容。本剑铭文涉及寿梦、余祭、余眜三位吴王,吴、越、楚三个国家,伐麻之战、御楚之战、御越之战三场战争。因此,本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吴王夫差剑
春秋晚期
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许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
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这柄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
通长55.7厘米,宽4.6厘米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剑身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同心圆圈。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蓝色琉璃和绿松石。
剑身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错金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楚越关系密切,楚惠王之母为勾践之女,越国亦为楚国所灭,此剑或为越人陪嫁品,或为楚人战利品。
王子午戟
春秋晚期
通长27.3厘米,援长19.6厘米,胡残长6.8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戈头,援有脊,不甚明显,长胡三穿。援前部较宽而中部较窄。内上一穿,周沿饰双线纹。内下角有小缺口。内较窄,栏后稍残,其上有安装木柲痕迹。
胡上有篆书铭文两行六字:“王子午之行戟”。
克黄鼎
春秋晚期
通高36.7厘米,口径38厘米
1990年河南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侈口,方唇外折,长方形立耳外撇,束腰,并有两个变形的兽形饰,腹部微鼓,平底,蹄足.耳饰三角形纹;腰部饰一周凸弦纹,其上饰一周宽带状蟠螭纹,其下饰两排垂鳞纹;蹄足根部浮雕兽面。
上鄀府簠
春秋晚期
通高22厘米,器口长33.6厘米,宽23.5厘米
1972年湖北襄阳山湾取土场收集
襄阳博物馆藏
铜簠盖、体基本相同,上下对称。整器作长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矩形足外侈,平底。盖、器两短边斜壁各有一对兽首耳,盖长斜壁上有六个兽首卡扣。通体饰蟠螭纹。
盖、器内底铭文相同,有五列三十二字:“隹(唯)正六月初吉丁亥,上鄀府 (择)其吉金,铸其 (瀝) (簠), (其) (眉)老(寿)无记(期),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铭文的意思是:在某年六月丁亥这个吉利的日子,上鄀这个地方一个名叫府的人用上好的铜铸造了这件簠,祝愿长寿,且能让子孙后代永远享用。
蔡侯申作媵尊
春秋晚期
通高28.5厘米,口径23.5厘米,腹围53.7厘米
1955年安徽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喇叭形口,长颈,鼓腹,圈足。口部饰嵌红铜三角形回纹。
颈下部有铭文九字:“蔡侯 (申)乍(作)大孟姬賸(媵)尊”,是蔡昭侯申为大孟姬出嫁所做的媵器。
蔡侯申,即蔡昭侯,春秋晚期蔡国国君,公元前518年—前491年在位。
工吴季生匜
春秋
长28.7厘米,腹宽22.4厘米,高16.1厘米
1985年江苏盱眙旧铺镇马桥村王庄组出土
盱眙博物馆藏
器身呈椭圆形,筒形流,流上部前端浮雕兽面纹,后端浮雕饕餮纹,拱身螭龙形鋬,螭嘴衔住匜口沿,螭无足,尾部上翘。
楚王酓歬鼎
战国晚期
高59.7厘米,宽60.5厘米,口径46.6厘米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体圆,直口,方唇,双立耳,深腹,三蹄足,足上端饰浮雕兽面纹。有盖,盖顶中心有一双兽耳衔环(环已失),周围有三钮,钮上饰直线纹。通体饰云雷纹,盖面饰凸弦纹二道,腹上凸弦纹一道。
器口沿刻有铭文十二字:“楚王酓歬作铸鐈鼎,以共(供)岁尝。”盖顶刻有铭文四字:“集脰攻鼎”,盖内铭文三字:“囗集脰”。
“酓歬”即战国楚考烈王熊元,公元前262年—前238年在位。“集脰”是负责王室饮食的机构,“攻”是祭祀名称。铭文表示这件鼎由集脰管理,以作祭祀之用。
楚王酓肯镐鼎-铭文
楚王酓肯镐鼎-拓片
楚王酓肯镐鼎-拓片
铸客鼎
战国晚期
高55.9厘米,口径48.1厘米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直沿,浅腹圜底,腹两侧有弯曲的附耳,自腹壁起置三个高蹄足,足的上部和器腹相接的部分有粗狂的大兽首。此器形体厚重,质朴无纹饰,这是战国晚期楚器的特点之一。
口沿有刻铭九字:“铸客为王后七(府贝)为之”。
铸客是铸官之名,表明这是铸客所造,而置于王后七(府贝)之中。
王后六室簠
战国晚期
高12.4厘米,口横31.6厘米,口纵22.3厘米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高直口,腹下折后为平底,下承矩形四足。口及腹部饰云纹组成的菱形图案,是楚器上常见的纹饰。
器口上沿刻铭一行九字:“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六室”即“六宫”,郑玄云:“六宫谓后也,妇人称寝曰宫。宫,隐蔽之言。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寝一,燕寝五,教者不敢斥言之,谓之六宫”。
集脰炉
战国晚期
炉高14.6厘米,口径33.5厘米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整器作盘形,直壁,浅腹,平底,三蹄足置于器壁旁,饰一兽首,腹两侧设提链,器形朴质厚重。腹部饰连续式菱格形,在菱格内填以各种云纹,形成繁密的几何纹样,是战国晚期青铜器的特殊风格。
口沿有铭文七字:“铸客为集脰为之”。
“集脰”,食官之名。此盘有提链,应为当时烧炭用的火炉。
曾侯與钟
春秋晚期
残高87.2厘米,舞修46厘米,舞广34.2厘米,铣间51.2厘米,铣长73.2厘米,正鼓厚1.6厘米
随州市文峰塔墓地M1:2出土
随州博物馆藏
此件铜钟,为出土8件曾侯與编钟中形体最大的一件。惜已残破严重,仅存局部钟体残片,可基本复原。钟体为扁圆呈合瓦形,在钟体的钲部、两侧鼓部铸有阴刻铭文。M1:2全钟铭文内容与M1:1基本一致,只是行款有所差别,个别字的写法也有不同。
背面右鼓-拓片
背面钲部-拓片
背面左鼓-拓片
正面右鼓-拓片
正面左鼓-拓片
正面钲部-拓片
秦王卑命甬钟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通高38.2厘米,甬高10.4厘米,两铣间距20.5厘米,壁厚0.9厘米
1973年湖北枝江季家湖楚城遗址出土
宜昌博物馆藏
圆柱形甬部,上细下粗,上部两侧分别有一钮;钟体呈合瓦形,平舞,钲部共有柱形枚36个,铣部下阔,于部向上收成弧形。该钟铜质优良,制作精细,钟体大部分饰有花纹,以蟠虺纹为主,间以云雷纹、绹纹、涡纹等。
钟体一面钲部与鼓左分别铸有铭文“秦王卑命”、“竞坪王之定救秦戎”,共12字,该钟铭文不全,应为一套编钟中的一件。学界对铭文释读意见不一,其中较为公认的意见之一认为其大意为:受秦王卑(秦哀公毕)求师之命,强大的楚平王率军至定援救秦军。铭文可能反映了楚国出兵救秦的重要历史事件,尤其对研究秦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秦王卑命钟拓片
蔡侯申镈钟
春秋晚期
通高34.2厘米,舞修18.9厘米,铣间22.2厘米
1955年安徽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出土时共八件,合瓦形,平口,镂空扁平钮。钲部饰六排18个短圆枚,舞、篆、鼓部皆饰蟠螭纹。编钟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其中四件铭文较清晰,有十二行八十二字,编钟自铭“诃钟”,铭文大意为:蔡侯申说,他愿意侍奉楚王,勤勉施政,与大夫们共同努力,让蔡国更加强盛。这件镈钟因锈蚀严重,铭文不清。
蔡侯申,即蔡昭侯,春秋晚期蔡国国君,公元前518年—前491年在位。
吴“配儿”钩鑃
春秋
通高39.8厘米,执柄长14.5厘米,铣宽15.4厘米
1977年浙江绍兴狗头山西南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打击乐器。器体修长,为双范合铸而成,器表经错磨光亮。腔呈合瓦形,上宽下窄,平舞,侈铣,弧于。长方形执柄,近舞处有加固圈,隐约可辩羽状纹和兽目纹。舞部遍饰云雷纹。器身近舞部饰云雷纹和三角勾连纹。
钲间两侧分别阴刻二行铭文,计六十余字,部分字迹已锈蚀不清。铭为:[隹(唯)囗月初]吉庚午,吴[王]囗囗囗[之]冢子配儿曰:余孰(熟)戕于戎攻(且)武,余[龚威](期),不敢舍,择(厥)[吉]金铉铝,自乍(作)钩(鑃),余台(以)宴宾[客],台(以)乐我者(诸)父,子[孙]用之,先人是(予)。
从铭文看,器主配儿是吴国王室贵族。这件乐器在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出土,或许是越国对吴战争的战利品。
楚途之孙途为盉
春秋
通高25.2厘米,口径10.8厘米
1980年江苏苏州吴县枫桥何山东周墓出土
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藏
小口,广肩,扁圆腹,下置三蹄足。肩前后设夔龙形提梁。前有短曲形龙首流,龙首为双目外突,小圆口,头顶铸出扉棱,作鬣。两侧辅以蟠虺纹,填以细密的羽状划纹。龙颈密饰鳞纹。后有扉棱形尾饰,上密饰相互缠绕的蟠虺纹,填以羽状细划纹。提梁作夔龙形。盖作圆盘形,盖顶有环行钮,有链条与龙身提梁相连接。盖面密饰回纹与云雷纹组成的装饰带。腹部二周凸绳纹内密饰相互缠绕的蟠虺纹。肩部施一周云雷纹。腹下设三蹄足,足上部铸兽面纹,兽面两眼之间附以扉棱作鼻,兽面两侧辅以卷云纹。
肩部篆书铭文八字:“楚叔之孙途为之盉”。
菱形暗格纹剑
春秋晚期
通长52.4厘米,格宽5厘米,茎长9.1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前锋尖锐。中脊线隆起,两从斜弧。一字形平格,空心圆茎,环形式首。剑身满饰双线菱形暗格纹,在每个菱纹的交叉点各饰一个实心菱形纹,剑身纹饰虚实结合,排列有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此菱形暗纹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纹饰相似。
蔡侯产戈
春秋晚期
通长21.6厘米,援长14.6厘米,援宽2.6厘米,脊厚0.8厘米,胡长13.5厘米
1997年安徽六安城西窑厂M5出土
皖西博物馆藏
宽援有脊,略上扬,前段呈尖叶状,中后段上刃平直,下刃微向上曲,援基一小穿,胡基二穿。长方形内上二穿,前穿长方形,后穿为圆形,内两面均饰双钩鸟纹。
穿侧胡上有错金铭文两列六字:“蔡侯产之用戈”。
蔡侯产,即蔡声侯,春秋晚期蔡国国君,公元前471年—前457年在位。
关注
艺术品鉴
(《艺术品鉴》杂志版权所有 如若转载 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