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杨天真,国内知名明星经纪人,创办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外还创办了自己的大码女装服装品牌plusmall。
关键内容
️️上瘾
上瘾是指“对某种行为或物质有害、持续性的、强迫性的依赖”,通俗来讲就是大脑的奖励机制变成某种单一的刺激——只要做这件事,自己就会感觉愉悦,所以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
积极上瘾,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入迷”,无害且可持续,比如运动、画画、阅读、冥想等。
我们与其去控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从那些非常喜欢而无法控制的事情中挣脱,不如选择另一个选项,就是培养自己的积极上瘾行为,把注意力分配给那些对我们更有价值的事情。
️钝感力
对外界信息反应过于敏感的人,就好像一个失眠的人,越想睡觉,反而越是把窗外的风声,甚至电器的震鸣声听得分外清楚。
敏感多用于建立人与人的连接,感受他人的情绪流动,而不是关注“我”,也不是只看别人对我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敏感应该是,你能洞察到对方想表达什么,对方真正需要并在意的事情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令他产生安全感,什么东西可能会让他焦虑,而不是根据一些言语、表情去揣测。当敏感的主角是自己时,我们很大概率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而当敏感的对象是他人时,我们就比较容易共情,展现出高情商,所以我们不要畏惧敏感,而是要调整一下敏感的对象。
️共情
真共情能够提供情绪价值,“你的感受我都懂”。
️嫉妒
嫉妒如果付诸行动,结果就是得不偿失。
人更容易嫉妒跟自己有真实接触的人。
️宽容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宽容是你允许别人犯错,纵容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别人犯错。
️贪婪
赌徒心理,赢了想继续赢下去,输了就想把输掉的赢回来,没有控制好自己对金钱的渴望。
没有明码标价的东西往往更加昂贵,比如道德、自由。贪婪可以模糊道德,最终也能吞噬自由。
️虚伪
真诚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自卑
大部分的“社交恐惧”都是源于内心的自卑,可能基于自己成绩不好、长相平平、工资不高等种种原因,太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内心受伤,所以社恐者会给自己设置一个回避机制,与其明知未来会陷入那种囧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去行动,于是拒绝与外界沟通。这种自卑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就是“逃避行动、避免失望”。
走出社恐
一,在心态上要把自己当回事儿,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把别人对你的反馈放在第二位。
二,先在熟悉的环境中练习。
三,不要定太高的目标。先让朋友介绍一个你之前没见过,但是以他的判断你很大概率不会讨厌的人,让对方愿意了解你,如果和这个人聊成功了,中级任务就是主动认识两个陌生人,也不必立刻和他们成为知已,如果能做到自由聊天半个小时或者能聊出一个话题就很好了。
四,学会肯定自己,并找到自己最自信的状态。先找到哪些人喜欢你,然后分析他们喜欢你的原因,以及你容易获得他们认可的原因。
用已有的东西去抵达设定好的终点。
️纠结
一,害怕承担后果。
二,底层问题:价值体系不清晰。
容易纠结的人往往对自身及外界情况了解得不透彻,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思维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在思考时出现盲区,所以很难客观分辨出哪一个选择对自己更有价值。
如何让选择变得容易?
一,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搞清楚就目标而言,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能妥协的是什么。向认知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求助,找一个自己信任的,有条理有逻辑的人来帮忙,梳理清楚问题的轻重缓急,一旦梳理出来,答案基本上就有了。
每个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更有深层次的、关于自己价值体系的问题:什么对自己更重要。
二,给选择分级
固定模式:无论选啥都不会有致命伤的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纠结的时候,再往下多想一步,思考一下问题背后自己到底在意什么,找到纠结本身与你内心之间的关联,把这个答案想出来,就不会再纠结了。
三,建立自己的决策框架
1、精简
2、分类
3、让每个选项具体化
4、排除法
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坦然的落子无悔。
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
偏见
偏见就是你根据已知信息和已有逻辑推理模式形成的快速结论。这样的结论往往不是留存在我们一个人的脑海里,而有可能是一个群体的社会共识。
偏见对他人的情绪伤害很难量化,有时候甚至很难被证明,但是每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或多或少都吃过偏见的苦,也很大概率曾经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偏见施加于别人。
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大脑分类的标准,同时,我们会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不可避免地会对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产生排斥,这就是形成“偏见”的原因之一。
当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过于简单时,他能获得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判断推理的逻辑也非常单一,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固定的思考模型,当实际出现的情况不在这个模型内时,偏见就产生了。
鲁莽
吃什么、看什么、约会聊天等比较感性的事情时,用系统一(用自己的本能和经验,下意识去解决事情的行为)解决;需要思考分析、协作的事情,用系统二(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再进行行动)处理。
当我们被强加了别人的意图和是非观,就很容易暴躁,出发点正确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对别人肆意妄为。做事方式有失偏颇,你的付出在别人眼里就只是麻烦,边界过了,你的善意在别人眼里就只是多管闲事。
多嘴
跟别人忍不住透露秘密,肯定有自己的目的。要么就是想展现自己跟大家关系都很好,能在各方掌握更多的内幕;要么就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怕不告诉别人实情,对方会觉得你不好,所以才会用出卖别人秘密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是知情者的特殊身份,或者展现自己的优越感,来留住这段新关系。
泄密肯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那些一直拿着别人的隐私津津乐道的人,肯定不是值得深交的人。
爱
在“爱”这件事上,我们都要学会理解对方,理解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某些让你感觉压力很大的做法,也许对方却甘之如饴,你只要选择享受就好。
瓶颈
要更新自己对世界、我所处的行业、行业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回归读书,反复翻看一些书,消化书中的观点,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地保持学习状态。有主业有副业,分散自己的风险。应对所有焦虑的最优解,都是保持学习。
画饼
一旦对方抛出你想象中的美好结果,你就容易被对方的描述所吸引,从而进入一个视觉盲区,并对里面的问题视而不见,还会不顾一切地马上为此买单。所有会被空谈打动的人,基本上都是因为对美好未来有预期,但是对现实认知有盲区。
轻言放弃者
设立奖励机制,把难以达到的目标和能够使你快乐的事情结合起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休闲娱乐,每完成一小项就可以奖励自己一次,不管是一块美味的巧克力蛋糕还是半小时的追剧时间。
实现目标的路径很多,如果无法辅之以强大的执行力,洞察力就一闪而过,没有太大的意义。
能够抓住机会的人,一定既具备洞察能力又具备极高的实践能力,两种能力缺一不可。
很多畏难的情况是因为目标定得过高,且与你当下的生活没有关联,可以试着把它改写成一个小目标,顺势而为地成长,你可能会更容易实现那个大目标。
你把头埋在土里越久,就越难拔出来,你需要试着原谅自己,才能打破一些旧有的恶习。
相互指责
阿布拉莫维奇,6小时行为艺术:观众可以随意对她做什么。
人性的阴暗面:当知道自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时候,人就会肆意妄为。
丑话说前面:“这个事情我不想做,这次我会帮你找个忙,如果出现问题我们一起承担责任。”“这个事情我可以帮你,但你欠我一个人情。”“我帮你这个忙,你就是欠我一个人情,以后要还的,你想清楚要不要开这个口。”
自律
别人在朋友圈展现的自律其实是工作上的日常和真正的爱好。
找到自己的自律配方,不在自己不在意也做不好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律。
如何真自律?
1、停止自我批判,培养长期思维
大脑接受的是奖励信息,就更容易坚持下来。
2、减少目标,或者调整方式
在短时间内只能完成一件事的情况下,选择那个你最想放在第一位的目标,既要...又要...还要...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
3、制定细小且可量化的目标,避免形式主义
4、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尝试借助他人的力量
可用他律带动自律,以良性的氛围鞭策自己,更容易成功。
三分钟热度
找到值得长期投资的事情
1、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选一个经济层面无压力,对自己没有伤害的事;
2、考虑好如何让兴趣爱好产生新的附加价值,让爱好为自己所用。
想办法成为一个专家,多发朋友圈或社交媒体,让这个爱好成为你的社交工具。
很多人打着研究新事物的旗号在对抗焦虑、打发时间,这就是一种无意义的行动。
主动
没有人拉着你往前走,你需要做自己的发动机。
但大胆冲的前提是有一个发力点,比如,你今天要去游泳,不能穿件泳衣就往下跳,至少得学会一种泳姿才能下水。不要求你会潜水,或者有高端装备,但你至少得会一种游法,哪怕是狗刨呢。
在某个特定时期,迅速学习并做出成绩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当寻找到你的下一个目标时,其实没有所谓的完全合适的时机,你得主动抓住机会,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拒绝,学习能力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
讨好型人格
1、从已经做好的事情上给自己肯定,表扬自己,给自己奖励。言之有物的赞美自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2、要明白,有些人就算失去了也没关系。
卑躬屈膝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3、学会设立好目标和调整语言的习惯
语言表达其实就是每个人心里活动的外化。
4、搞清楚自己要什么,该拒绝的时候就果断拒绝。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并不是自私,而是对讨好心理说“不”。
从零开始(读懂人性)
通透,是你在任何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已经把目标、优先排序、做完这件事能得到或失去什么等在脑子里完整地过了一遍且想明白了。
通透=超能力
1、能明确自己的目的
2、能厘清他人行为背后的逻辑
3、能放下对人性的幻想和对他人的期待
人性其实人共同的一些规律,当你理解了这些规律,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别人的行为;当你理解了别人的行为时,遇到事情就不会轻易生气或失望;当你理解了别人做事或者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时,就比较容易形成自洽,也能更快洞悉自己的问题,知道哪条路更适合自己。
阅读感悟
这是一本人生手册,杨天真在书中针对30种负面感受做出了案例的重现、充分的讲解以及详细的应对指导。在我的印象中,杨天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社会中有勇有谋的女中豪杰,她的强不会给人压迫感,甚至提到“高情商”三个字,她是能够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代表人物之一。我非常欣赏并且喜欢她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希望自己能够像她一样闪闪发光,自信且从容。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明白了自己在应对她罗列出很多负面状况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比如纠结、做事三分钟热度、讨好型人格。很多时候我知道自己有哪方面问题,但不明白底层逻辑是什么,她的深度思考能力真的很厉害,能够针对性的找到原因并且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在纠结中,明白了自己原来是逃避承担后果和价值体系不清晰,也就是没想明白什么对自己才是重要的,浅尝辄止可能是自己回避深度思考的原因,但是回避意味着段时间的逃避,问题并不能被解决日后也还会跟它相遇。有些事能早处理就不要晚。在讨好型人格中,太在意别人的评价,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要放在第一位,讨好并不会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快乐,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该拒绝的时候就果断拒绝(只是语言风格需要调整,不要太直白伤害对方。)
这些方法论,很适合自己在对应的事情处理不明白的时候拿出来反复翻看,并且践行起来,形成习惯,才能打破旧有的思维框架,里面有句话直戳我心:你把头埋在土里越久,就越难拔出来,你需要试着原谅自己,才能打破一些旧有的恶习。还有很多金句,都适合背下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真诚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用已有的东西去抵达设定好的终点。
当我们被强加了别人的意图和是非观,就很容易暴躁,出发点正确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对别人肆意妄为。做事方式有失偏颇,你的付出在别人眼里就只是麻烦,边界过了,你的善意在别人眼里就只是多管闲事。
没有人拉着你往前走,你需要做自己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