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天堂到雪域圣地,千里之行,在最美人间四月天。
是朝圣,更是洗涤。将满身的烟火,投入蓝的天,白的云,绿的湖,黑的眼,红的脸。
十一天,走向西藏,又出走,灵魂自在,是不能忘怀的烙印。或许,终其一生,我都将在“回”西藏的路上。
旅行,不刻意则自圆满
为什么去西藏?有人为了灵魂深处神圣的信仰,有人为了来不及躲藏的爱情,也有人为了体验不曾邂逅的异域风情,然而,我对西藏的印象都是碎片的,例如安妮宝贝《莲花》一书中提到的莲花胜境墨脱。因为全无完整的概念,所以纵使理由千万种,我也无法为自己描绘一个具象的图腾。仿佛就是耳畔一个简单的呼声:去吧,去西藏。一念而起,根深蒂固。但是念想落地,却经历了四载轮回。
2013年,第一次计划去西藏,甚至为此做了简单的攻略,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成行。此后,不断地预设,不断地泡汤。从2013年到2017年整整四年,问询过很多人是否同行,有拒绝,也有赞同,却总是与西藏失之交臂。光阴跋涉,那些拒绝的人,大部分渐行渐远;那些赞同而又没有勇气抵达的人,大部分变成了点头之交。于是,我相信,旅行目的地的选择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丰富的信息,包括价值取向、精神诉求。而这些元素,恰恰搭建起了一个又一个不同层次的“朋友圈”。
值得庆幸的是,我终究还是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在无数次“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以后。这一次的成行,其实并没有周翔的计划。缘起,不过是2016年深夜吃面时偶然提到的话题。一时触发,未必当真。却不想,有了这梦一场。也许,这才是旅行打开的正确方式——无心之举,不刻意则自圆满。
把流失的纯真补回来
社会职场的摸爬滚打,让自己被打磨的圆滑世故。年岁越长,心越平和,慢慢就真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这亦不是一味的失去,至少在专业上,在社会地位上,是进阶的。唯独失去了赤子纯真。私以为,人生而为人,在社会人的角色之前,首先是自然人,赤子纯真,恰是自然人最关键的基因。旅行,也可以弥补这份缺失。
我还记得,团员第一次见面会,小香凝听说可以看星星时闪闪发光的眼眸。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到,与她面对面站里的我,当时脑海里唯一想到的便是“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她的眼睛干净的如同西藏的天空,因为期待而迸发的光芒又如永恒闪亮的启明星,熠熠生辉。那一刻,我几乎是心悸的。她眼里的光,像泉水流动,注入到每一个人的眼睛里,我们笑起来,宛如年少时候,天真无邪。
纯真的回归,因为一些人,也因为一些预设之外的风景。譬如在林芝桃花源里邂逅的那一大一小的白狗。他们如同向导,带着我们一路前行,偶尔跳脱到青稞田里撒欢,偶尔溜达到桃花树下发呆。高原之上,雪山之下,河谷之畔,它们长于寻常人家,又汲取日月精华,遮住色彩的帷幔早已不翼而飞。黑白,亦通透。
再如,林芝到拉萨归途中偶得的彩虹。雨霁初晴,一轮长虹,卧于云岚之侧,山岗之间,当真如穿着藏族服饰的姑娘,婷婷袅袅。那样直接而璀璨的美好,是可以让人抛却俗世烦恼的,直引来姑娘们惊喜的欢呼。车子外,彩虹遗世独立,车子内,姑娘们憨态可掬,两厢辉映,大美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