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了,微社也有了新的变化。彦蕊的开放姿态引来我们大胆的设想,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一件事上,看问题的态度、感受处理方法却很不一样,在这个过程里,我很多的原始情绪被触发,程度的强烈让我几次萌生退群的想法。是啊,逃避,是很多人遇到问题的习惯模式,我更是。
微社在过去的一年里带给大家的美好感觉太多了,有的人对它有更多的期待,比如我,期待长久,期待更好,也希望能够添砖加瓦,但同时,也希望改变,不舒服的地方改过来,让自己更舒服,也让别人舒服,其实这样的事情存在吗?我学习心理学,最入我心的就是共赢。小事有小事的共赢,大事有大事的共赢。既然微社是大家的,提出意见来,大家商量解决办法,问题得到解决,微社变得更好,这是我最初的想法。
但是提出问题本身,就涉及到情绪,非暴力沟通四步曲,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很多时候,我们讲述事情本身是不会触发情绪的,你选择如此做,我选择如此做,没有评价,只有事实,也就没有情绪。但是讲出自己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你的感受可能是我造成的,我有什么错?于是我会讲出我自己的想法,我感受到的事情,我自己的处境,同时也就讲出了我的需求,我的愿望。这就是第一回合的讨论了。本来这个讨论可以这样进行下去,这也是学习非暴的精髓,但是触发的情绪需要自己去面对,还有可能引发或大或小的情绪的碰撞。
昨天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沉默的成员带给大家的感受,以及她们的情况,愿望。我是对沉默有深刻体会的。因为在小的时候,父亲一生气了,就是铁沉着脸,我们吓得一句话不敢说,屋里的气氛是凝结的。后来遇到老公,又是一个沉默的人,从这个角度说,老公,确实是用这样的方式修复我的创伤,但是我开始并不知道。老公不爱笑,他不说话,就给我很大的压力。我会各种猜想,当然大多都不是那么欢乐的想象,于是不知不觉在内心编织了很多悲伤的故事。很多人说,夫妻之间不能缺少沟通,但是你面对一个喜欢沉默的人,真的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浑身使劲使不出来,那些年,积蓄了多少怨气呢?后来亲密关系不知不觉改变了,我知道有很多的伤痛是需要看见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只愿意去看欢乐的场景,那些悲伤的,大多略略想想,不愿意去认真面对,这也是不愿走出舒适区的表现吧。但是那些痛,你不面对,它永远在那里。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触发它,比如微社几位一直保持沉默的人,他们给我形成的压力,总在那里,有的时候感觉到,有的时候好像习惯了,就忘记了。直到洁也说出了自己的不舒服,77也承认了自己的同感,当然触发我们的旧事不同,但是那种压力却有共同点。感谢彦蕊一直用包容的心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她的坚持与我的坚持碰撞,让我终于去面对这一部分伤痛。我看到了沉默者有沉默者的诉求,也看到老公语言之外的表达,更看到父亲情绪激动时沉默就是隐忍。重新看事情,重新解读,释然的就不只是事情本身了,所以,很感谢这样的冲突。
本来沉默的问题想要就此打住,看到丽萍的回复,却觉得话没说完,不管了,这篇文,不算作业,长就长一点吧。其实老公的沉默,对我的直接伤害不是最大,因为就算在以前,我们必要的交流还是有的,我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逼迫,他也可能因为生活需要不得不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他滔滔不绝的表达,我专注的倾听,对他也是鼓励。但是我也知道,我对他的期望,更多的是否定,那就是,你这样不行,你这样给我带来了伤害,你不好。所以老公只会抗拒,当然他的拿手武器就是更深的沉默。或者,就是减少在我们相处的时间,其实这很好做到,出去吃饭,单位值班,出差,远离我的视线,最起码可以缓冲我对他的压力。但是夫妻之间的连接程度可想而知。这些年,我体会到的更多的是父母对他沉默的猜测,不满,怨恨,轻视?同事对他沉默的猜测,没礼貌,目中无人?其实连他的家人,也对他的沉默提出了非议。但是这些非议,不能让他改变,只能让他更加固执。作为妻子,加入讨伐的队伍显然于事无补,我很骄傲我学习的心理学用到了夫妻相处上,最终老公自己放松了,其他的关系也开始松动起来。话还不算太多,但是有了交流,有了互动,我们的生活有了活色。
从夫妻相处之道,我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不管什么方式,最终一定要有交流,才能有互动。当然这也得益于老公自己的成长,他看了那么多书,道理都清楚,人性也是很淡泊的,只是受限于自己性格里的执拗,这是很矛盾的,我作为妻子却不可能采用心理学的那一套,所以影响很重要,影响的前提却是感受对方。开始老公话并不多,可是我不再要求,而是默默关注,看懂他,接受他。这才是我们婚后僵冰状态瓦解的开始。所以,看到,是关键。看到了,话不在多,行动也是言语,看不到,再多的话也是噪声。看不到,或者只是逼迫,得到的就是他真心的远离。其实沉默给人最可怕的感受,就是身体在这里,心早已远去他方。相信很多女人这一点都有体会,那种恐慌才是婚姻最大的痛。
源自于以上原因,我对于沟通有很强烈的愿望,可以说,我是迷恋沟通的,我也尝试了各种沟通方式,这当然有沟通成功的成就感,也有沟通失败的失落感,从这一点上,我追求完美的个性体现无疑。须知,沟通也是讲需求的,你想要沟通是你的需求,为了这样的需求去努力,做什么努力都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说,对方有没有沟通的需求呢?如果没有,你又如何,你能够接受对方此刻没有沟通需要吗?能够接受对方可能很久都没有沟通需求吗?不管你是多么的想要沟通,态度多么恳切,对方的门是关的,你又能如何呢?这些当然也是适用于任何关系,接受当下的状态,这不是那么容易的,却又是必须的,这也是一种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对方,尊重客观事实。
那么,这种时候,是不是一定没有可以作为的地方呢?有。作为自己,你可以告诉自己,现状如此,接受,或者选择新的方向。作为一个群体,你需要看清群体的性质。彦蕊说,她想要给大家一个宽松舒服的家。但是她也要看到大家是不是需求。群里的每个人她都是熟悉了解的,可能这也是跟我们不同的地方,她需要确定的是,有没有需求。说起来,我又没有这样的行动力呢?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呢?我自忖,我担心的实在太多了!但是彦蕊真的一个个去沟通,一个个面对,我叹服,感动,同时,我将要面临的是另一个更大的考验。
面对沉默,很多人会有恐慌,这可能是失控感,不确定性,但都可以归结到安全感问题。安全感的问题需要自己去面对,那么安全感问题的形成,有没有必然性呢?追溯成因是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制造成因,则是制造者的责任。这也是我一直纠结的问题。既然知道可能的结果,也知道由自己造成,为什么不去改变呢?在婚姻里也是,我纠结这个问题十几年了,你只要多说一句话就好,为何如此固执?但是我让自己理解了老公,接受了老公,却仍然无法接受他人。很可能,这种接受更多的还是无奈吧。
我们说出了自己的诉求之后,我们似乎是正方,而作为沉默的一方,就是反方了,终于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我窃喜,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我对于形成交流,尤其是自己所关注的环境形成通畅的交流内心有多大的期待呢?连我自己也无法去估量。所以当时洛洛的一句话特别让我听着痛快,考虑自己,考虑他人。但是彦蕊有不同的观点,她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要接受别人的不同,允许不同。我感觉很愤怒,觉得她是给我扣大帽子,我还不够包容吗?!但事实上在遇到自己坚持的事情,我真的说不上包容,而洛洛的话,当然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我要求别人考虑我,我真的考虑他人了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