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门有来一个新同事,起初觉得他做事很利索,头脑也很灵活。但时隔不久,领导就下了评语,这个人做事有些想当然。开始我没觉得,但过了段时间也发现了他不靠谱的地方。
有次在审查他负责的一个案子时,发现一部分数据有明显错误,追问之下,他才说这部分数据不是客户提供的,是从上一个案子中复制过来的。问他原因,他说这两个案子的供应商都一样,自然这部分材料的信息应当也是一样的,所以我就直接引用了。
我心里不禁叹了口气,果然老话说得好,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种不严谨的作事风格跟刚入职场的新人没什么区别。
在职场这些年,要区分一个刚入行的菜鸟和经验丰富的老手,只要看他做事是否谨慎。
看看古人是如何严谨处事的,我们也可以从中获益良多。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石奋由于为人恭敬有礼而受到汉高祖刘邦的喜欢,到孝文帝时,其官至大中大夫。石奋没有什么文才学问,但论恭敬谨慎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因为恭敬,所以处事严谨。
石奋有四个儿子,都以温驯严谨著称,并且都做到了二千石的官。当时宋景帝感叹说,作为臣子所能得到的尊贵宠幸都集中到他们家了,于是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那么他们处事有多严谨呢?
石奋的大儿子石建担任郎中令时,遇事需要向皇上进言,都是屏退旁人后才尽情的谈论,言辞恳切,敢于极言直谏,但到了百官朝会的时候就好像不会讲话一样。
作为臣子,即充分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又保留了皇上的颜面,石建由于其谨慎的行事博得了皇上对他的亲近和尊重。
石奋的小儿子石庆做太仆,为皇上驾车出行时,皇上问车前有几匹马?石庆用马鞭一一点数马匹,然后回答说,六匹马。有人看到这可能会嗤之以鼻,六匹马?扫一眼就能知道的答案,用得着马鞭指着一匹一匹数吗?石庆在众位兄弟中间还算是最为轻忽随便的,都还这样谨慎,石奋治家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石庆担任齐国的宰相,全齐国的人都倾慕他家的道德品行,不用发话,齐国就治理的很安定。
可以说,石奋一家能得到三代君王的倚重信赖,与他们谨慎的作风是分不开的。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毋意”就是说不要凭空猜测,主观臆断,而是要讲证据,用事实说话。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处事要谨慎。
我们在工作中,就应当秉承这种谨慎的思想,遇事不要想当然,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盲目的做决策,而是要谨慎的做到有理有据。
比如说当领导突然问你一个问题,你对答案不是很确定,你会怎么做?
你很可能在脑海中迅速的将已知的情况过一遍,然后联想加推理,最后支支吾吾地说道,这个好像/可能/应当/大概......你会用上这些不确定的词语,回答完后暗自松了口气,觉得你已经尽你所能回答了领导的问题,领导应当对你的回答比较满意。
但实际上,以我的工作经验来看,领导往往对这种模棱两可的答案很不满意,这种回答对他们将要作的决策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没有任何帮助。
即使你百分百肯定地给出一个答案,领导也会考虑到你岗位以及认知的局限性,对你答案的取信度只有百分之八十,然后会从其它渠道获取信息交叉验证。但如果你给出的答案连你自己都不确信时,那领导对你的取信度连百分之五十都不到。你的价值就变得可有可无。 这也是很多职场新人会出现的毛病。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碰到自己不确定的事情,不要盲目凭空猜想,而是实际去求证,在条件允许下,最好将证据一并交给领导,如此有理有据,你的话可信度就更高。久而久之,领导自然会对你严谨的工作作风吸引,对你更加倚重,授予你更多的职权。
曾国藩在家书中也曾告诫子弟说,为谨慎之人能负重荷。
读到这里,你可以扪心自问,你是一个行事谨慎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