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够了这样每天都活在别人情绪里的感觉,感觉自己弱爆了,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的心灵快速强大起来吗?”
留下这个问题的小朋友,还不满二十岁。
“我看过了很多心灵鸡汤的书,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走自己的路类似的,可是我没有办法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啊,明明想让大家都喜欢我,怎么能装作不在乎?难道只有孤独才能强大吗?这根众叛亲离有什么区别?只靠自己一个人的话真的可以吗?”
他发来长长的一串问题,附着几个无奈而又痛苦的表情。
很多鸡汤文中都可以看出以下这个套路:
做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自由=心灵更强大。但毫无疑问的,这本身就是个矫枉过正的错误答案。
比起老一辈人过度的看重察言观色,注重对身边关系的维护,将别人的情绪看的比自己的感受都重要,甚至有时宁愿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的喜好。新时代的年轻人无疑更注重“自我”,自己的感受,想法,理解和坚持。
但是这从来不意味着,别人的看法与建议于你一文不值。而一旦关注他人的意见,又很容易让自己的情绪为他人左右。
如何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
不是众叛亲离的,不是落落寡欢的,不是因为孤独而无可奈何的强大?
在每一个人的成长中,它都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命题。
1. 想要强大,就要先承认自己的弱小
走向强大的两个误区常常在于,要么盲目的以为自己可以掌握整个世界,要么过度自信自己可以控制某种情绪的产生。
你穿着漂亮的白色套装去参加一场面试,出租车开到半路抛了锚而你放眼望去没有第二辆,还剩半个小时就要迟到了,你咬咬牙,决定踩着10厘米的高跟鞋步行走下高架桥到其他地方打车,因为心急走的太快的缘故不小心绊了一跤,正好跌落在洒水车留下的一滩泥痕里。
你着急,愤怒又委屈,带着这样恶劣的情绪,面试不出意外的失败了,你的心情很糟糕,觉得全世界都在恶作剧似的跟你为难。
你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再提前一个小时出门,并因为这样的失误而更加懊恼。
可事实上,即便你提前两个小时就出门,也依然无法确保能够准时到达,我们的努力不过是试图将遭遇意外的几率降低一点,却并不能换来一张事事顺利的包票。
你无法确保自己乘坐的出租车会不会坏在半路,在多久之内能够打上第二辆车。甚至于你无法保证自己会不会被绊倒,绊倒之后是跌向干燥的地面还是潮湿的水洼。
遭遇半路掉了链子的出租车,以及面对所剩无几的时间产生的那些近乎本能的焦虑,无奈,愤怒,委屈,失落等等。
你无法控制自己要面对的世界,你也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产生,
这就是我们的弱小之所在。
而我们也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做情绪的主人,潜意识的反应速度要比理智的速度高出太多,在你还未能调动理智去思考,去宽慰自己“天有不测风云”之前,你的潜意识里早就有了“天哪我怎么这么倒霉”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很快的触发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而你面对这些情绪的产生束手无策。
认识到我们面对现实世界以及自己情绪的弱小,是走向强大的第一步。
2. 学会分离 A, B, C
你心情很好的给男友发了一条微信,“亲爱的,我们今天下午去吃火锅好不好?”
他久久没有回复,你等的着急打过电话去,听到他在那头不耐烦的敷衍,“随便...”
虽然“想要去吃火锅”的目的已经实现了,可你依然不高兴,觉得他根本就不在乎你,于是你在他迟到了五分钟后借题发挥大吵了一架,两人不欢而散。
“我到底是为什么要跟他吵架呢?”你觉得说不出来的委屈,“白白浪费了自己一天的好心情”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A, B, C的理论:
A:诱发性事件----他语气中的不耐烦
B:你对诱发性事件的信条----他的不耐烦=不在乎你
C:你的感受和行动----感受到被忽略,借题发挥引发争吵来疏解自己的不安/不满。
我们已知自己无法控制的诱因A,不会因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已知自己很难控制的情绪C,不会因我们的抑制而消失。一旦有了A之后,C很快就会随之产生,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面对自己以及世界只能束手无策?
可事实上,导致C的并不是A,而是B。
他流露出的不耐烦并不是你爆发的原因,你因为不耐烦而推导出的“他不在乎你”,才是你真正的痛点。
在A无法控制的时候,转换自己在B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C出的表现则会明显不同。
当他表现出不耐烦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想到“他不爱我了”,而是去反省“是不是我打电话的时机不对”或者是去体会他的情绪,“为什么他会不耐烦,他平时不是这样的,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你在C处的情绪,就不会再是不安,委屈和愤怒,而是平和,理解和共情。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将每个人周围的事划分成了“可以直接控制的”,“可以间接控制的”和“完全无法控制的”。
A类就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而C是可以间接控制的事,而B类,就是我们可以直接控制的事。
判断出在任何一个突发事件中的A, B, C并将他们分离开来对待,你会发现,真正可以扭转事态的的关键并不是A的不发生,C的不产生,而是你在B处的思维方式,会在A和C之间建造什么样的桥梁。
3.改变三种病态思维方式
<1>封闭自己的情感
“我知道她们都不喜欢我,可是我不在乎,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也挺好的,反正不是说孤独是人类的终极归宿吗?”
一个上高中的小姑娘这样问我。
从常理上判断,这个小朋友要么是看破了红尘的得道大师,要么则是被同班孤立之后产生的赌气情结,“我才不稀罕你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
果然又聊了几句之后,小姑娘讲起了事件的起因,“我中午在宿舍打电话,声音可能有点大打扰到她们午睡了,可她们为什么不直接说我反而一下午都对我冷着脸爱理不理,我想开口道歉都没有机会,然后...不知怎么的就这么冷战下去了...”
封闭自己的情感可谓是人类对抗外界压力最快捷和简单的途径。
曾经风靡一时的《吸血鬼日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当女主角变成了吸血鬼遭遇了一系列无法直面的打击和变故时候悲痛欲绝,而男主角只要帮助她“Shut it down”,她就马上能够打起精神满血复活。
当然,也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冷血残忍的另一个自己。
封闭感情的途径看上去非常有效,它会立刻带你逃离一个被动的境地,为你的被动披上一层骄傲的外衣,“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她们才不喜欢我,而是我根本就不稀罕他们喜欢我。”
可是人类不是吸血鬼,我们的情绪是无法被真正封闭的,它一次又一次被强行压制着,像一座看起来无害的死火山,可是当爆发的那日却更加危险。
不满压抑成愤恨,不安压抑成焦虑,失落压抑成抑郁。对自己对他人产生可怕的连环后果。
当情绪产生的时候,不要试图隐藏它,封闭它,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坦白的面对自己的情绪,认真的面对它,解决它。
开口道歉,永远都不会比持续的冷战更加困难。
<2>绝对的灾难化
“他不回我的微信了”
“他一定是不喜欢我了”
“完蛋了!没人爱了怎么办,孤独终老怎么办?天哪,我真的会死的!”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绝对灾难化的思维模式,否认一切的意外及可能性,并把一切事情的发展向最坏的方向考虑。
这种思维方式的可怕之处在于,太过的绝对化从一开始就拒绝了任何的解释和沟通,而灾难化的思考又剥夺了你的勇气和乐观,让你心生苦恼,郁郁寡欢,甚至会采取一些非常态的手段来试图证实自己的“绝对化”。
陷入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着眼点往往不是改变,而是致力于证实自己臆想中的恶性循环是真实的存在。
当你终于一点点推走一个原本爱你的人,你会悲痛欲绝而又如释重负的叹一口气,“看看,开始我就说是这个样子的吧。”
纠正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找借口”。
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除过脑海中本能反应出的那种因果,你是否还能找到其他的可能性?
除过他不爱你了,有没有可能他忘记了带手机,手机没电了,正在开会,或是更夸张一点的,遭遇了车祸,手机被偷了等等。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由无数的可能性构成的,只有找到可能,才有机会对自己救赎。
<3> 将一切的无理合理化
“她被强暴是她活该,谁让她穿的那么暴露...”这个极端的观点就是将一切的“无理”有理化的一个典型事例。
用这种模式思考的人往往会过于理智的,试图给一切安上理由,没有理由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生造一个,然后让自己对这个生编硬造的借口深信不疑。
这种人对事件的“有序化”和“有理化”有着莫名强烈的追求,以至于他们不会,也不愿意承认一个现实----
这世界也有错了的时候,
而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尽一切绵薄之力去纠正它。
这种思考模式会让他们本能的归咎于弱者,甚至当他们自己也是弱者的时候依然如是。
“他打我是因为我做的不好...”
“他不爱我是因为我本来就是个不配得到爱的人...”
凭借这样的合理化,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并能够心甘情愿的按照这样的法则生存下去,殊不知这种法则从一开始就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
而他们的“合理化”只不过是在为自己找一个不需要对生活进行反击的借口。放弃一切做主的权利,放弃一切争取的可能,放弃一切改变的欲望,用合理化蒙住自己的双眼,告诉自己生活就是如此,为自己的懦弱找一个又一个看似合理的出口。
当一个人把命交给运,他就将自己放逐进一个无底的深渊。
让自己随着时光变得强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每个人穷己一生汲汲追求的,都是要让自己成为比昨天更好的人。
借用不知从哪里看到的一段话来结尾,祝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更强大更优秀的自己。
爱护,并了解自己的心,自己的情绪,将它当作朋友而不是仇雠。
接受任何一种可能,尝试陌生的新鲜,生活比你想象的更广大。
不放弃改变的自由,不放弃做主的能力,不要把自己的命盘交予他人。
你可以做到的,远远比你想象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