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到现场,一转眼,已经19年了,明年我参加工作就满2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现在回头看看这19年的岁月,我经常会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其实我是个很不聪明的人,与许多遇到过的人相比,我的智商、反应速度、和他人的沟通能力都不如他们,甚至于我是路盲,走过的路,开车去过的地方,真的记不住,特别是开车过去,要开将近十次,才能不依赖导航。十几年来,虽然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现在看来我还算处于平均水平,无论是生活,或是工作。
从一个天资一般的小孩到现在,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些老师觉得我的学习还不错,为什么有些客户觉得我干的活儿还不错,看到《为什么有些人用一年时间获得了你十年的工作经验?》这篇文章后,我往我身上去套用了一下: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始终觉得有东西要学,大学快毕业时学打字,毕业了学Office,后面到大楼里去学跨楼层拉网线,学装电脑,学卖电脑,学网络,学项目管理,学公司管理,学车,学英语,学理发,学烧饭烧菜。我从来不认为我比别人聪明,所以我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去弥补先天的不足,随着年龄的上升,随着你学到相当量的知识时,你会发现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你可以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这时掌握新内容就会更快,但也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这也许是很多中年人喜欢看历史和学哲学的原因吧。
但为什么我要不断地学习呢?仅仅是觉得别人比我聪明吗?好象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吧,他们满足于现状,满足于自己已经学到一些东西了,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在工作中搞定一切了。所以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我总是在想,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潜意识里挖掘小时候经历的话,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搬家,从上海出生后到陕西的临潼,在唐山大地震时回到上海,后来要上小学又到西安,又回到上海上了一段时间小学,在西安时也搬过好几次家,而且有些时间父亲或母亲不在身边,所以在婴幼期和儿童期我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象我这样的人就会有足够的“危机感”。在现在的社会,危机感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的世界变得太快,一个企业不但要在产品和服务上适应变化,也需要在管理上适应变化,如果没有足够的危机感的话,就容易安于现状。
但现在的同学们,都是祖国的花朵,从小生活快乐幸福,没有经历过所有东西都要用票才能买的时代,从来没有感受过什么是“不安全”,怎么能才让现在的同学们获得危机感呢?就是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足够,要学的东西有很多。但现在的同学们又是很脆弱的,他们从小到大,很多事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轻易获得,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努力”,以为自己尝试了一两次,就已经“努力”过了,就来寻求帮助了,无法自已完成。所以略微多一点点的压力,又会把他们压垮,使他们放弃。
我不知道我们的“西游记”计划(让一些同事到美国工作两个月,在美期间除日常工作之外,他们需要完成对宿舍的管理,自己买菜烧饭,完成在美的任务)算不算是一个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些危机感的方法,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要面对很多新鲜的课题,语言不太通,点个餐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一定会让参与者感受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的。但经过些许的努力,随着对环境的熟悉,就可以使他们很快地掌握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成就感,以减轻压力。
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我们的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来管理和成长,也需要不断地创造企业的危机感。或许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我们来说只是“术”,但不会这“术”,怎么谈“道”呢?我等不是王阳明,也非老庄,恐怕只能先学“术”,再悟“道”吧。
第二个原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曲线。以前我想学一个新知识,总是先找资料,再去实践,就能很快地学会。在年轻的时候学的很多知识,用这个方法是可以的,比如大学里考个试,比如装台电脑,比如考个CCIE,都是可以突击完成了,少则几天,多则一年,也就搞定了。但这并不是真正好的学习方法,这让我学会了这些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不踏实,很自信地认为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搞定一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多地发现,很多东西学不会了,学不好了,我觉得是我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了,其实并不尽然,有很多知识并不是很容易学习的:
1. 随着年纪的增长,在公司的角色也逐渐不同,我要做的不再是独立完成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是与同事、与客户、与供应商协作,与别人打交道和自己完成任务完全不同,要理解不同人的性格特点,要求同存异,不能试图改变一个人,而要寻找适合他人的工作方式,用他人理解的话与他沟通。
2. 有时,要做的是说服和改变自己,这也许比适应别人更难,但我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不这么做会碰到很多钉子,而且我已经碰到了,碰得满头是包。
3. 有些知识或领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学会的,比如学英语,比如烹饪,比如打羽毛球,需要时间经验的累积,才会渐入佳境。
这些类型知识的获取,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持续地总结,需要有极大的恒心和毅力,陡峭的学习曲线,熬夜的学习方式对这类知识是不适合的,正如古语所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很多人由于有了年轻时的经验,认为学习不过如此,没有长期学习的思想准备,在面对时,往往无法适应。其实应该小火慢炖,不再幻想一蹴而就,每一步都踏稳了,所以刚刚大学毕业进入工作的人,学知识象短跑,刚起跑就要冲刺了,而后面的学习越来越多地象中长跑,要注意身体与地的角度,服装,放松的状态,手臂摆动的幅度,热身,补水,跑的时候心里想什么;如果平时没有进行长跑训练的话,上场跑个短跑是没问题的,最多没有名次,但上场跑个十公里或半马,那就是冲着受伤去的。
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把学习变成习惯,让大脑适应学习,这是需要练习的,你的大脑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适应的。人都有舒适区,当离开舒适区,都会有恐惧,但如果一个人习惯了离开舒适区,适应了经常离开舒适区,那么离开舒适区这件事,就是他的舒适区。
记得我刚健身时,每次炼好回家,第二天都是浑身酸痛,总是想着最好今天不要再去了。不过除了偶尔不去之外,大多数还是能坚持去健身房的,所以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肌肉酸痛的感觉了。有时由于旅游等原因,好几周不去健身房,再一次去锻炼,第二天又是浑身酸痛,不会觉得很痛苦,而是很舒服,实际是精神上已经适应并期待这种感觉了,肌肉酸痛已经不是我的焦虑区,而是我的舒适区了。
再说回学习方法,我们需要使长期学习,每次进步一点点成为我们的习惯,成为我们的舒适区。
记得以前听过一个讲座,主讲人说到:“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要回答两个问题的,就象你到一个没去过的小区,门卫问你的问题一样,你是谁?你来干什么?”
我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如果每天不学习,我会是谁呢?我还是现在的我吗?我会和谁一样呢?我还能干什么呢?
注:本读后感并非讲述一个教育问题,小时候需要搬家,或一定要受很多的苦,才能拥有危机感,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