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书,也有主题,可还是写不出东西来。”有的朋友反映,“主题阅读”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所侧重,但还是写不出,或是写的不好,为此感到很困惑、苦恼。
今天,就再对“主题阅读”做个最后收尾:分析一下我们在从“阅读”到“写作”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阅读的书籍更好地为我们的创作服务。
主题阅读法反思
主题——搜索——成文,是主题阅读的思路,其关键在于“用主题来定文章”,需要的是总结和提炼能力,对所读书籍内容和思想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最后的文章的水准。不夸张地说,在“主题阅读法”应用中,“读得不好”和“写得不好”可以近似等同。
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在动笔之前一定要保证自己“读得好”。怎么样算是“读得好”,这个很难说,但“读得不好”是什么样子,大家绝对有目共睹。
下面几个是我收集和整理的自己、学员、同学朋友们在阅读的时候都遭遇过的问题,可以说是“低水平阅读”的鲜明案例。
1.雁过不留痕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的这句名言简直是对低水平阅读的最好形容。这是很多朋友都会存在的一个问题:读完了一本书,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清楚了,但一合上书,大脑就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
2.所到之处,一团乱麻
“剪不断,理还乱。”合上书,大概知道书里讲了什么内容,但是全都是零散分布,一时之间脑袋中充满了零零碎碎的思想和知识,彼此相互缠结,没有头绪没有条理,缺乏一个整体结构。
3.百无一用是“书”生
“兵,死者也。”虽说看了书,知道它讲了什么,有什么思想。但是从来不去把书中学到的内容付诸于实践,永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这也是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却始终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原因。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学的东西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要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两个话题要我们去写
1.x年x月x日我爸爸打了我一顿
2.伟大的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
不允许查阅任何书籍资料,只凭自己现有的知识、经历去写,哪一个更好写呢?
显然是第一个,因为我们和父亲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我们都清清楚楚、了然于胸。随便抽出一个事情,某年某月某日我爸爸把我打了一顿,原因是某某某,我觉得他这样做怎么怎么样,我想的是什么,这些自己的切身体会,写起来简直是如有神助,信手拈来。
第二个难写,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一来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很少,对他所处的年代、时期了解的不够,更不知道他这样写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想法。在没有任何书籍和资料的支撑下,让我们去写自己完全不清楚的内容,难于上青天。但是试想,如果要让鲁迅先生的儿女去写,是不是就和我们写“今天我爸爸把我打了一顿”一样了?
但是,如果硬让我们去写鲁迅先生,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去写呢?显然,就是要让自己很了解他,了解到把自己代入到他的年代,就像他的家人、朋友一样熟悉他那样,发生的事情、说过的话,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这样子我们写出来的才会有味道。
所以说,这种“如同亲身经历一般”的状态,就是真的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了。请读到这里的朋友们停下来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读了书,究竟是仅仅从眼前过了一遍,还是真的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呢?
从阅读到写作
既然我们知道了,要把阅读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写出来高质量的文字。那么我们怎样做呢?在这里我想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
听见有些些老师和家长说,现在学生了不起,一部《创业史》两天就看完了。颇有点儿沾沾自喜。我想且慢鼓励,最要紧的是查一查读得怎么样,如果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认为只是马马虎虎地读。马马虎虎地读是不值得鼓励的。 一部《创业史》没读好,问题不算大,养成了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可要吃一辈子的亏。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过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
基于此,我简要概括我们在阅读时候的注意事项:
1.细嚼慢咽
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固然是可以填饱肚子,但是这样一来无法体会食物的美味,二来也容易消化不良、营养流失。
每个人都希望博览群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这无可厚非。但越是想博览群书,越是要在读每一本书的时候读的精,读的细,让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得”。
2.阅读也要有考试复习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考试,它的目的就是督促我们认真掌握课堂、书本的内容,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考试的分数高低也直接反映了我们知识掌握的程度。
我们阅读的时候,也应该时常去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给自己做一做“测试”:用自己的话去把读过的某一部分讲透,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一旦有哪里不够清楚,马上回去复习,直到自己能够说清楚为止。
3.走出“套路”,勤加练习
上学的时候,老师喜欢给我们教所谓的“高分套路”、“精美语句”,只要我们按着模式去写,去套,就能考试得高分。但是,这样以来分数是多了,可是实际上写作能力并没提高多少。特别严重的是习惯于这一套,往深处想和写出自己真情实意的途径就给挡住了。
现在的很多朋友,习惯去死记硬背书上的话,然后强行“套”进文中,以彰显自己的“文学素养”,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去理解。所以建议,我们看到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语段,第一反应不要是简单地抄下来,套到自己的文章里,而是想一想这样的句子是怎么写出来的,是基于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并试着用自己的话,仿写出类似的语句语段,这个虽然做起来很难,但却是我们提升写作能力、写出真情实感的一大法宝。
如果写作是倾吐,阅读就是吸收。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时候看到的可取之处,对于选择、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认知能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认知力来选择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
总结与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阅读,无论说了多少,提出多少方法,还是需要我们去亲力亲为,才能有最大的收获与最好的体会。最后,援引心学大师陆九渊的名言为诫: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商量。
附主题阅读法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