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星期五的晚上,我和我们家大王乘夜里的火车准备进京。我们没有年假,单位考核比较严格,只能利用周六日出门儿。搭晚间车,车上睡一觉,醒来就是大北京啦!挺好!
下了火车最为难的是搭地铁。长排排得老远。还是倒票的大姨拯救了我们。虽然比售票口贵了一块,但对于赶时间的人来说,是值得的。不过记得09年来看某明星演唱会的时候,北京站的地铁站是有无人售票机的,现在为什么没有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没有的,后来也来过北京几次,大多是有专车或是搭了公交或是排队的人不多,就没注意了!无论怎样没时间纠结,快快赶路才对。
我在网上预约了国家博物馆的门票,为的是能早早进去看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挑在3月末去,一是避开了紧接着清明小假期的出行高峰,二是贪心的想将卢浮宫的创想这个展览也收到眼底。出了3月卢浮宫的创想就收官了。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人依然很多。
聪明的人永远比你想象中的聪明。很多人私下里组着团地来。在前一天买好展览的票,次日再参观。这样节省了排队买门票的时间。对于知识与文化的渴望,人们的努力程度远超出你的想象。
从大门儿进了,人们都是用跑的,不然之前预约、备票的提前量都会化为零蛋。可你进了国博,到了大英博物馆100件那个展览,你会发现里面已经有很多人啦。但不要失望,售票人员会告诉你,买票吧,不然下午就下饺子了。
第一件文物给整个展览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古老而神秘——佘盆梅海特内棺。
但是我看《大英博物馆时间简史》时不是酱紫滴!人家开篇明明是——
酱婶儿滴呀!
还好就时间与空间而论,对于文物爱好菜鸟的我来说,是有很多东西要学习的。个人不介意。但此后的观展就介意啦!
根本原因在于人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
大王带着我走得很慢,为的是能够完整观展。一些孩子,毫无礼节,趾高气昂地扒开人群又钻入另一群人中。既然来到博物馆,难道只是看文物么,还是来应付什么任务,或是拍些照片发朋友圈?教育需要长期坚持着渗透。就现在的各种条件提升情况,也许很多人做到了长期坚持,却将思想文化素质的渗透留着了表层。
不知这位文官大人伫立千百年来,看到这番“景致”作何感受!
就展览内容总体来说,还是有些许失望。那么多珍贵的文物,都没看到。尤其是《女史箴图》,之前说好了要来,最后还是没能见到。
从这个展厅出来直奔卢浮宫的创想展厅。已经是十二点多,门口排了长长的队伍,一直甩到拐角。看了下人数,怕是折返一个来回还带拐弯。大王和我没素质地插进排里。这时候最能体现时间的珍贵,但抱歉的是我占用了别人的时间。
进去之后,我很想告诉后面站排的观众。也许这展出不适合你们观看。展柜被层层围住,你看不见。孩子大多迷茫地看着家长,家长奋力将他们推到展柜前,旁人哭笑不得。但不排除有另一些小朋友在展柜前细心观察与琢磨,身旁的家长一边提问一边引导。这样很好,很难得。而你仔细观察,能看到,这样的家长大多放低了姿态,屈身或直接蹲下。虽然有时候会对行走的观展造成障碍。那些想静静地观看默默思考的观众想必都是败兴而归的。这样的展览是好事,却暴露了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空间给渴求知识的人,却也不是朝夕可解决的。说实话,当然也是个人认为,这样的展览,能好好观看一两件展品就是收获了。
而后我和大王去观看国博近期入藏文物展,人不是很多,偶见几人聚在一起就文物展开讨论。果然还是自己家的宝贝好看。学习知识,还得从家门口做起!
离开国博前买了两张明信片,一张寄给自己,另一种寄给一位爱好书法的大书友。离开的脚步总是缓慢的。晚上住宿的地方选在南锣鼓巷。我家大王属于吃饱不闹的人,这样的地点方便他觅食。来的时候只顾着赶时间,等车时发现皇城脚下好多人骑着单车,品牌齐全、颜色各异。这是好事,在沈阳这种单车处于起步阶段。但从人们的反应看得出对这一交通模式的喜闻乐见。
下车是在哪一站我记不得了,但旁边一块空地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初春的北京,有市民自己组建的小乐队在演奏。有弹电子琴的,有打非洲鼓的,唱歌的是一位穿着羽绒外套的大姨。在老伙伴们的配合下很是自信。广场上还有打羽毛球的、踢毽子的,还有放风筝的人。无论在哪里,总有一些人快乐的生活着。而这块儿广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好去处,也保留了一处文物。在这里既不唐突,也不会有违和感。
来到南锣鼓巷时,天还大亮。我们住在小院内,附近就是中戏,总有漂亮妹子经过,也会有蓄发修眉描眉画眼的小鲜肉。不过我还是更稀罕东北爷儿们。次日早间,大王和我在中戏斜对面一间小饭馆吃馄炖。在那我们碰到好的学生来打包包子馄饨,不禁觉得学艺术是件苦差事。娃子们食量好小啊。
话说回来,我们住的处所不错。老板还挺有格调。院子里的一些物件很有意思,有些也挺花心思。顺手拍了些。
前面都说了,大王属于吃饱不闹的人。我们在客房里歇了个吧小时,期间各种掂量着吃点啥。权衡之下想起前两年来考察学习的时候,团队安排住在三环边,楼下不远有家小吃店。大晚上有个姐姐招呼棠棠和我吃卤煮、侃大山。便问大王吃过卤煮么,他答没有。我欢喜着有办法啦。鼓楼边儿上就有家小吃可以吃卤煮,据说炒肝一绝啊!大王同意后,我俩便出门觅食去。结果食客饱满,大多是慕名而来。大王傻乎乎让人忽悠着买了份套餐,看着那餐盘上的种种,我就知道一定吃不了。果不其然,包子都剩下了。TAT浪费粮食啦。今天犯了两个错误。
吃饱了,大王就任我摆布了。其实,像南锣鼓巷这样的地方,每个城市都是有的,而且都差不多。我们还是愿意去凑个热闹,因为身边同游的人是特别的,一切也就显得格外特别。买了些冰箱贴、书签类的小玩意儿也就特别高兴。
初春的北京还是有些冷,我们没有按照既定计划去后海而是返回住处,洗了个热水澡睡下啦!明天就要回家啦。希望明早早起再溜溜。回忆这天,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生意人、清洁工都不是北京人。而像我们住的店的老板这样有老北京,大多还是守着四合院、小胡同之类祖业或其他原因不愁吃穿的人。北京,每时每刻变化无穷!
第二天一早我们退了房,吃了早点走出南锣鼓巷。在地铁口,我们决定前往圆明园。原因很简单,这是大王和我都不曾去过的一处景点。
同样在之前出来考察学习的时候是冬天,临离开北京时,有几小时的休息时间,有几位朋友搭伴儿去了圆明园,回来说差点掉眼泪,太萧瑟、太悲凉了。我跟自己说不会有比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再让人心碎的景象了。然后拉着大王进园了。
出乎意料的是,园内很美。其实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烧毁的遗迹大多集中在北门那边。而三月下旬进园,先看到的是春色一片。树绿了、花开了、湖水泛着光影,鸟儿在近处掠过,人们在园中神清气爽。看来这里的春天要比沈阳早一些。
蓝天白云,阳光灿灿,一切都在说,今天是个好日子。
但到了西洋楼大水法处,终于见了萧瑟凄凉。因为正遇到了旅游团,我们便曾听了讲解。才知今日所见遗迹之处仅圆明园五十分之一的范围。当年的壮美都在大火中逝去,只剩残石败壁与世人叹息。恍然明白,为什么说圆明园永不复建。
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但你可以阻止它再次发生,不再受到欺侮与侵犯。
蓝天白云,阳光灿灿,一切都在说,今天是个好日子。
因为是下午两点多的车,我们不得不离开这里。但我们约好下次来,要把这里再逛一逛。
每次来北京,感受都不同。
第一次是与母亲一起。我上小学五年级,白天去八达岭、十三陵、颐和园。天安门城楼照照相挥挥手,北京我来过了。晚上逛夜市,住在前门附近一家客店,全木质结构,现在想来那是消防一定不合格。但为的是第二天能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已经到广场了,一起来的叔叔家的小孩子系了红领巾,戴了校牌儿,升旗的时候敬着队礼。我盯盯看着国旗升旗,默默许着愿,以为国旗升到顶端我的愿望便一定会实现。我希望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为祖国做贡献。那次没吃上烤鸭,前门那家全聚德的工作人员不让进。说是必须付美元现金。那时候交通超级差,从颐和园到故宫开了两个多小时,到了门口人家说还有五分钟停止售票。我咬咬牙,说不去了。地铁只有两条线,没有护栏,超级多的人吓得我连连后退。
第二次来是自己一个人,大学刚毕业。喜欢的明星在首都体育馆开演唱会。花着刚上班半年攒的钱背着书包跑过来,顺便见见高中好友再借宿一晚。刚出来打拼,同学很忙没太多时间陪我,但还是一起去了故宫。同学说,来北京这么久自己都还没去过故宫,同游很是开心。还说,你命真好,今天故宫人这么少。待两人晃晃悠悠走到太和殿才发现,我们是从后门进来的。我是周六下午到的北京,周一下午回程的票。周一那天,同学说,你可以感受下北京最拥挤的交通。我们从她租的公寓出来,先打了个蹦蹦车到车站,换乘八通线,再换乘地铁。倒车时候,若不是她引导,我肯定要迷路的。车厢里人挤得向汉堡最中间的肉饼。但不用担心摔倒,因为根本动不了。那时候,我背着包,逛了王府井,感觉也没什么好稀奇,就是人多而已。
第三次来是和大学时候一位学姐。利用高温假去晋祠、平遥溜达,顺便到北京逛逛国博。路过天安门广场,隔了条马路照了张相。毛爷爷我又来了,呵呵呵。然后去国博门口排队。大早间站排排了一个半点儿才进去,一进去我就懵了。这博物馆也太大了。那一年冷气开得足,学姐待不住先跑出去,我待到下午两点多实在太冷跟了出来。晚间学姐带着我去逛后海。她羡慕着大城市丰富的夜生活,我却觉得除了人文不错也没啥了。论国际化还是上海更好。从后海开始走南锣鼓巷,那时候正建这儿的地铁站,出来连出租都打不到。上了一位大爷的小蹦蹦。这大爷栽着个身子飞速闯红灯,吓坏了我们两个。我们住在东八条胡同里。夏天的晚上总能看到京爷儿穿着跨栏背心儿,扇着蒲扇,坐在小马扎上,就着毛豆花生陪着小啤酒聚上三两人在一起侃大山。我们订的是一家青旅,四合院改的。大晚上的年轻店员也不睡,坐在沙发上吹牛B,都是些不切实际的空话,让人听不下去。也许这是老北京生活方式中的一种。
第四次来是出来学习。去了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真心觉得好东西都在大北京了。每天吸收的知识多得大脑都处理不过来。就是住的远些,北京住宿太贵,差不多点儿要想像点样子也得300多银子。寸土寸金,却又难买寸光阴。我跟自己说不要再来了,人太多,路太堵。临走时,在北京站斜对面的邮局寄了几张明信片,留作纪念也送与友人。
第五次来是和大王一起。那时候他还是我男朋友,第一次带我回去见家里人,我们在北京路过,停留一个白天。我把他抓进故宫,这是第三次来故宫,我热心地做起来讲解工作。出来想搭公车,人太多了。有位大哥眼镜掉了没工夫捡起来。车门一关,轮子压上去,镜片碎一地。我俩也就放弃了。沿着路往前门走,溜达了一天,饿得不行,跑去全聚德吃烤鸭。我给他讲了小时候没吃上烤鸭的故事,还说以前说过再不来北京了。然后拉着小手沿着前门逛了两个点儿。
算来,这次来北京居然第六次了。哈哈,原来我说话这么不算数。
不过,这次来,天最蓝、云最白,阳光最灿灿,一切都在说,现在真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