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南京的天气颇有秋老虎的意味,稍微动一动,用南京话讲就是“汗直披”!昨天举着单反在公司里面拍花,额头上的汗水流进眼睛里,眼球被汗液腌渍得发痛。摸摸鬓角:要理发了。
今天上午,基本忙完了家务,动身前去理发。记错了开门的时间,十点不到就去了马标那儿的一家理发店,好在有一位小师傅已在里面做着准备。
小师傅很年轻,大约二十出点头。虽然还没有到营业时间,还是勉强替我理发了。因为8号小林年初就辞职了,我没有了固定的理发师,基本碰到哪个师傅就是哪个替我理发了。
我一般不喜欢主动和陌生人聊天,但是小师傅先开了口,我也就打开了话匣子。几句话过后,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这家理发店的师傅理发的手法不一样。有的理发时不用电动推子,只凭两把剪刀。有的是推子和剪刀一块上,综合治理。我询问他们为啥会这样,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堆理由。看来他们不是一个老师教的。
小师傅貌似苏北人,上来就用电动推子左右开工。我问他为什么不用剪刀啊。接着我又说,过去还有手动推子呢。小师傅来了精神,告诉我,他家就有一把老式的推子,是他爷爷的,现在放在家里像圣-物一样供着。接着他又好奇似的问过去我是在哪里理发的。我告诉他,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司令部炮标那里的理发室理发。他又问:“过去城市里很少有理发店吧?”
我告诉他,七十年代时,南京市区的理发店还是有一些的。我记得在小营那里就有一家。但是我从来没有在外面理过发。小师傅说,他爷爷过去没有条件开个门面,都是拎着个小包,带上家伙四处给人理发。有时候是在一个大单位里,有人统一付了钱(一毛五分钱一次),大家集体理发。
我对他说,过去的理发师傅还要会掏耳朵,还要会推拿。什么人落枕了,还会找理发师傅治疗。小师傅连连点头。但是我料想这些功夫他是不会具备的。
我小时候,每次头发长了,父亲会给我两角钱去司令部理发,每次还都要叮嘱一句:“剃个小平头啊!”那里的理发室靠着大澡堂,理完发,接着就去泡个澡。这个理发室位于一座老式的二层楼房的一楼最西边,进门就是四张可以旋转的理发椅(这种理发椅现在还能在一些小理发店看见),整面墙上镶嵌着镜子。遇见是小孩子理发,理发员(我们那时都是这样称呼他们)会用脚踩,升高椅子。过去还没有替妇女烫头发的业务,一般都是剪发。也有替婴幼儿剪发的。有时候小孩子哭闹的厉害,理发员会让孩子的家长抓紧孩子,自己抓紧时间,快速的在孩子的头上移动电动理发推子,嘴里还嚷嚷道:“开汽车了,开汽车了……”
有时候去的不巧,里面坐满了等候的战士,我只能先去洗澡了。
一直到我工作以后,我才不在这个理发店里理发。在八十年代以后,各种私人开设的理发店遍布市区各个角落,理发这件事真的变得很方便了。
那会儿,炮标理发室里面的老理发员大多回各自的老家了,二层小楼也被拆除,在原址上新盖了一座四五层的楼房。一楼依旧开了一个美发室,不过是承包给个人了。
话说回来,现在变化最快的行业之一就是理发店了。黄埔路周围先后有过大小六家理发店,有几家还几易主人,如今只剩下三家了。我最纠结的是,习惯了在一家理发,难以预料到一夜之间它就有可能关闭了。
这也是一种无奈吧?!
2012-08-18 22:58:14| 分类: 往事忆趣
阅读(334)| 评论(4)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