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外貌描写】
她的美不在面貌上,而是在风姿上,因此经久不衰,现在仍保有当初少女的丰采。她的态度亲切妩媚,目光十分温柔,嫣然一笑好像一个天使,她的嘴和我的嘴一般大小,美丽的灰发也是很少见的,她漫不经心地随便一梳,就增添了不少风韵。
(节选自卢梭《忏悔录》)
她穿着极讲究的晚礼服,颜色淡雅,多褶的裙裾拖在地面如一片云彩。她发际插一朵红花,乌黑的鬈髻,垂在耳际。她的眼睛明媚动人,一种嘲讽的笑总挂在嘴角上。她时常露出一种倦怠的神情。
(节选自曹禺《日出》)
她的眼最好看。很深的双眼皮,一对很亮很黑的眼珠,眼珠转到眶中的任何部分都显得灵动俏媚。假若没有这一对眼睛,她虽长得很匀称秀气,可就显不出她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了。她的眼把她所有的缺点都遮饰过去,她的眼能替她的口说出最难以表达的心意与情感,她的眼能替她的心与脑开出可爱的花来。尽管她没有高深的知识,没有什么使人佩服的人格与行动,可是她的眼会使她征服一切;看见她的眼,人们便忘了考虑别的,而只觉得她可爱。她的眼中的光会走到人们的心里,使人立刻发狂。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节选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借鉴点】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记住两类人的外貌。一类人长得“闭月羞花”,让人一见钟情,忍不住多看几眼;一类人长得“个性鲜明”,惨不忍睹,不由让你生出几分怜悯。如何才能将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呢?上面这几个片断里的技巧,值得借鉴。
一是细细观察,发现特点。如果我问你,老师的外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她的笑容,在你的印象中,她总是笑得那么灿烂;也许你会说是他的眉毛,在你的印象中,他的眉毛仿佛会说话一般。是啊,其实每一个人的外貌总有他独特的地方,抓住那个“点”刻画,人物才会与众不同。老舍《四世同堂》里的这个片断虽然只描写了人物的眼睛,曹禺《日出》里的这个片断虽然只是描写了人物的衣着,然由于这些内容正是人物外貌最为夺目的地方,于是人物形象也就令人过目难忘了。
二是笔墨灵动,绘出亮点。写人的文章,不一定需要进行描写外貌;但如果描写人物外貌,就得绘出人物的神韵。如何才能绘出人物的神韵呢?你可以雕琢细节,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可以巧作对比,甚至可以引用诗词。《忏悔录》里的片断,通过一“笑”一“梳”,两个动作便让人物呼之欲出;《日出》片断里描写人物衣着时,“裙裾拖在地面如一片云彩”这一比喻句,将人物光彩夺目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是结合生活,展示性情。像写景的文章一样,决不是字不够景来凑。写人的文章,还要学会透过外貌,巧妙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正如卢梭笔下描写的那位美女,当我们看到“嫣然一笑”、“漫不经心”等词语时,便可以看出人物“温柔可爱”的特点;而海明威笔下的那位老人,就是另一种情形了。面容的消瘦与憔悴,脖颈上深深的皱纹,以及双手上留下的伤疤,形象地展示了老人“历尽沧桑”的人生命运。外貌出彩,人物才会如此丰满。
【快乐仿写】
刘老师的面庞绯红起来,犹如我们受到老师表扬后的兴奋状,“人面桃花”的词语正好有了它恰当的位置。“谢谢同学们的鼓励,那咱们就奇文共欣赏吧!”哈——在同学们爽朗的笑声中,刘老师从教案中抽出一张稿笺,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霎时间,教室中犹如流淌着一泓清澈的山泉。(李倩《数学老师的人文课》)
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张脸:两颊肿胀得像刚出炉的面包,眼睛被挤得很小,鼻子两旁长满了雀斑,要说多难看,就有多难看。但奇怪的是,我却觉得和她很亲近,仿佛早已经是好朋友了一样。(何菲《我们一起走过》)
看样子,那小姑娘至多不过十五六岁,有着少女的健美:蓬松松的刘海上缀满着雾星儿,一颤一颤的;大而亮的眼睛里,像滴进了露水,含满了,要溢出来;被海风吹红的凸圆圆的腮上,也是湿润润的一层。她像是一朵晨光中的花骨朵。(张晓刚《海边故事》)
同学们终于稍稍放松了些,老师也开始陶醉在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里。不过,个别同学显然没有被老师的诗意画意所吸引,有人开始讲小话了。这怎么能够逃脱他的眼睛呢?他又沉下脸来,那严肃的眼神紧盯着他们,足足看了上十秒,那愤怒的眉毛气撇向两边,粗大的鼻孔在不断翕动。那情形,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画面。全班顿时又陷入了一阵恐慌之中,教室也立刻恢复了安静。当他再次转过头来面向大家时,眉毛又如从前一样弯弯的,我们欣赏到的自然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的温情。(刘雨瑶《会变脸的老师》)
男生爬绳子荡秋千,她也要试试;男生踢球,她也要插上一脚。瞧,她还真成了足球队的一员猛将。每当在绿茵场上驰骋后,坐在我身旁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时,同桌那圆脸蛋上便会浮起一片如同云霞般艳丽的红晕,两道粗眉倔强地横挺着,随着呼吸声一上一下地跃动。我常被她这种健壮的美惊倒,情不自禁地赞叹“芳邻”美不胜收。(田文菁《我的芳邻》)
【训练】
1、请以“眼睛”或“头发”为写作内容,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2、请以“有你真好,”为标题,写一篇600以上的文章。要求:(1)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人的名字,将标题补充完整;(2)借鉴上面的写作技巧,恰当运用外貌描写。
【名家的人文景观描写】
雨中走向醉翁亭,恍如进入古文中的空灵境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幻异感。过了古桥,骤闻水声大作。原来连日多雨,山溪水势湍急,水花银亮飞溅。小溪流绕过一方形石池,池水清澈澄明,此即欧文中所说的“酿泉”。掬水试饮,清甜无比。不知道这立有碑刻的“酿泉”是否即太守酿酒之泉。
(节选自何为《烟雨醉翁亭》)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个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咸宜,皆可悦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
(节选自汪曾祺《岳阳楼记》)
走过一片瓦砾草滩,来到石崖下,就被石洞门口一副石刻大幅对联吸引住了:石山石洞石佛像天下第一,泓寺泓庙泓佛堂世界无二。石洞高三十多米,宽六十多米;洞顶齐平,雕刻有各种图案、书法。洞中央坐着一个特大的石佛像;左右站着两个。洞两边有两道走廊,走廊上又分别立十八个大石佛像。气派之大甚至可以和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里泥塑大像比美。另外,洞内周围三十多米高的石墙壁上,雕刻着一排排不同姿态、涂着各种颜色的密密麻麻的小佛像,简直难以数清。遗憾的是,有些石碑和佛像已经残缺不全了。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借鉴点】
无论是江南古迹,还是塞北奇观,总能吸引无数旅行者的目光。有时,欣赏一座小楼,我们能不远万里;有时,心系一尊石像,我们会魂牵梦萦。如何才能让这些景观为我们的文章平添生色呢?三位名家写作的这三个片断,至少可以教给我们三种技巧:
一是精选角度,突出景观特点。不同的景点,总离不开花草树木,楼阁亭台。不过从哪些角度下笔,得细细思考。上面这三个片断里的景观,特点可谓各不相同。写醉翁亭时,在烟雨之中引出,紧紧扣住亭外之水,或写山溪湍急之水势,或写溪水的清澈澄明,处处扣住了一个“秀”字;写岳阳楼记时,以楼下之草木与江面与风景为重点,突出其“美”;路遥描写荒野的石洞时,则用一连串的数字展示了景观之“大”。特点鲜明,景观格外精美。
二是行文有致,展示景观风采。描写人文景观的文章,少不了对景观进行全面描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一处景观要重点描写,哪些可以一笔带过,均大有讲究。以《烟雨醉翁亭》为例,虽是写水,作家却由“桥”及“溪”,由“溪”及“池”,思路极为清晰;汪曾祺先生写岳阳楼时,由楼下的萋萋芳草,写到湖面的波澜壮阔,由近及远,画面大气生辉。路遥的笔墨更是讲究,由草滩写到石崖,由洞门写到石佛,一步一景,景观宛若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