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人不舒服的心理疗法
——我对格式塔疗法的粗浅认识
“抽着烟,仰靠在沙发椅上,显得漫不经心,即便是在最开始的阶段,也会反复地做出强硬地质问。”这感觉就像是,一个强势的人,把一个柔弱的人,狠命地推向了墙角,逼着对方没了退路和回旋的余地。然后,要么彻底崩溃,要么勉强应对,总之,这都不会是让人舒服的事情。
在观看了格式塔疗法创始人Fritz给Gloria女士做的一段简短的,具有演示性的公开视频,大概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并不友好,甚至带有一些粗暴和蛮狠。这若是放在学院里,作为一个新手咨询师的考核片段,恐怕不会有一个教授能够给予通过的。相对于,同期间Gloria女士跟另两位治疗大师——各个流派的创建者——Rogers和Elis做的谈话,对她来讲要“轻松”了许多,这从Gloria女士的身体语言或许就能察验到这点,尽管Elis的“理智”也会让Gloria女士“受不了”,但是她至少可以“屏蔽”掉她的大脑,无需跟咨询师做一个对错的“辩论”,没有“逼迫”,也就没什么了。这些视频是APA早很多年以前,让三位治疗大师分别对Gloria女士做的一次初始面谈的录像,旨在演示这三个心理咨询流派的技术和方法。当然,Gloria女士最终还是选择了较为“柔和”的人本主义治疗大师Rogers,作为她接下来长期治疗的治疗师。
对于“格式塔”疗法,我并不熟识多少,大体上,它本身在学院里并不太受欢迎,教科书里在咨询流派章节里也只是概略性的描述一下,仿佛让人觉得它的角色就像是颗流星划过天宇,绚丽多姿后就隐没在了地平线下。这也像它的“同宗”——格式塔心理学,在特定的年代,起到了一个“革新”过渡的作用,然后就“沉寂”下来,或是其中的一些理论被其他分支学科吸纳去了。顺带提一下,格式塔疗法与格式塔心理学,尽管都使用了“格式塔”一词,但是二者的关系却影响甚微,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之一的Fritz并没有格式塔心理学的背景,只是他的妻子,是一位接触过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学家。
格式塔疗法在心理治疗流派中的地位并不像精神分析疗法或是认知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那般的显赫,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有些边缘,成为小众化的治疗流派。这一点很像与它有着同一思想渊源的存在主义疗法(后者因为哲学思想根基的缘故,更不太宜被人彰显、流俗),并不受人关注和追捧,仿佛就像是长在经院墙外的藤萝,没人在意,但仍会依它应该长成的样子,默默地独自生长、扩散、铺满周边。当人经过时,偶尔都会瞥上一眼,对着这满墙的“绿色盎然”,不由地生出些感受来。
格式塔疗法也是同样,可能你并不热衷于这个流派,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格式塔疗法中的一些思想和技术方法,又无论如何不可能不知晓的,比如,最被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活在当下”这句话,最早就是来源于格式塔疗法的理论中,随后扩展出来的让来访者关注自身“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感受,也是出于该理论的要求。后来,在训练心理咨询师时有一项技术叫作“即时化”,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交谈的“此时此地”中,咨询师能觉察到自身的感受,并且也能带着来访者去体验他的感受的一种能力。“即时化”的咨询技术就非常地具有格式塔疗法的真味。在许多特别关注于来访者经验感受的咨询中,这种方法会经常地被使用到,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令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会觉得很不舒服。另一个同样也是被咨询师广为使用的“空椅子”(empty-chair)技术,也得益于格式塔疗法的创见,“空椅子”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着一把空置的椅子,去想象你要倾诉或发泄的对象就坐在这把椅子上,然后你可以跟“椅子”交流,当然还可以互换椅子,变换身份,实际操作时会比这更加复杂些,预备和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后来,其他的一些咨询流派,都借用过这种技术或经过了些改良,换种形式使用,最为常见的便是心理剧疗法和一些团体治疗,这些大体都存在着格式塔疗法的影子。所以,这就造就了,一些咨询师可能并不了解格式塔疗法,但是他们在做咨询中却有意无意地使用了一些格式塔疗法里的技术。不过,格式塔疗法并不单是这些技术,它更倾向于是要呈现个体在情境中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体是早已知道了需要什么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技术只是用来让已知的信息显现出来。
看过Fritz那段视频的人,都会感觉Fritz有种咄咄逼人、不太友好的感觉,用普通人的看法来说,他过于事事“较真”,并且表现出不能容下一丝的“模糊性”和“妥协性”。尤其是当人遇到了“难言之隐”时,或有“创伤经历”时,人会本能地选择逃避,不去面对,不去触动伤痕,尽量让局面保持现状,维系着一种业已“适应”好了的带着“伤痛”地过活。没有人会愿意在他人面前,揭露不为人知的“疤痕”,让自己血淋淋地暴露在外,这与人类深层次的弱小(或有限性)有关,但是,格式塔疗法却格外地“喜好”剥开一个人的所有“伪装”,直击到人的“痛点”,触碰到人的“脆弱”,直教人潸然泪下,无地自容。我想起上学时教咨询的教授,曾说过格式塔治疗就像是“剥洋葱”,当把外面包裹的洋葱皮一层层剥开,人的眼泪也就流了下来。这是一个极为恰当的比喻,由此可以看出,格式塔治疗本就不会是一个让来访者感到轻松舒服的过程。
这种不舒服,不仅表现在要“剥开”伪装,显露出人的无助与软弱,甚至在“剥开”伪装的方式上,也表现出毫无修饰,不留情面。这就不像其它的咨询流派了,但凡牵涉到心理咨询,都不会是一个令人舒服的事情,即便是只矫正某个单一行为,要想打破沉积已久的个人习惯,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就算是充满着“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当觉察到自我概念与经验不相协调时,也会令人产生内在心理冲突的。当然,精神分析治疗也会把人带到很深的层面,进入到来访者未曾意识到的“潜意识”部分,或者退回到早年的母婴关系的动力方面,但是,与格式塔疗法的“粗暴”对待不同,精神分析疗法会在“解释”、“修通”前有一个“移情”的步骤,这么说来,来访者和治疗师会在一个相对熟悉的“情境”里工作,也为来访者释放了一个可以情感“缓冲”的地带。然而,格式塔疗法会认为这种“缓冲”也是种“伪装”,是在干扰真实的“情境”,也是在破坏来访者原本就能在关系里“自知”的能力。所以,格式塔疗法会用更多的“即时化”,有更加明显的“对峙”,也常会挑战来访者的“舒适区”。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技术”,格式塔疗法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如“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试图去补全因“挫折”或“创伤”带来的在整体情境中留下的空缺;而“觉察”(awareness)是要解开抑制图形和背景体验之间流动的封锁;“羞愧”(shame)是人自我脆弱的体现……这些词语都涉及到人的内部体验,也就是说,将会触及到个体深处的经历和体会,通常这些经历和体会都不会是“美好的”,而在格式塔治疗中,人又必须要重回到这种并不“美好的”的情境当中,再次去经历和体会一遍,诸如内疚、悔恨、负罪、伤痛、丧失等一批负面的感受,这就犹如在“伤口上撒盐”,滋味并不好受,何况“撒盐”的人并不会因为你感到疼痛,就“手下留情”。
这便是格式塔疗法不那么讨人欢喜的原因,没有人会愿意让自己处于痛苦和不舒服的状态中,除非他有着“受虐”的倾向。而格式塔疗法也认为,个体身上所谓的“症状”或者说“不适”,代表的是个体在其整个情境中反映出一种“不舒服”或者紊乱,也就是说个体和其情境不能“融合”,没能达至真正的“完型”,因而,在其内心中就会感受到很“难受”。
我对格式塔疗法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涉猎,起初我对它同样没多少兴趣,会觉得不够“入流”,直到后来,我会发觉,要想把心理咨询做地深入,而不是肤浅地围绕在认知、行为方面打转,格式塔疗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咨询师尽管不一定学习过这种方法,但是他们在一些触及心理深处的谈话中,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格式塔疗法的痕迹。再后,当我涉足到存在主义治疗领域时,就更加会感到格式塔疗法的亲切和熟识,在技术方法上,两种流派会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都要归功于二者源自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基础。而对于来访者来说,那些缺乏自我反思,只愿意处理浅表心理问题的人,恐是不会对格式塔疗法感到“亲近”,甚至会排斥或疏远;相反,那些勤于觉察,想要深入了解自己,并且能够对新的经验保持开放的人,就会很青睐或着迷这种疗法。在这一点上,又和存在主义疗法很相像了。
2020-06-08 初稿
参考文献
[1] [英]戴维·曼恩(Dave Mann)著(窦东徽,李雪燕译),《完形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
[2] [英]乔伊斯(Joyce, P.)等著(叶红萍等译),《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第三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