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看见有消息称:微信正在内测“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
条件涉及:“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以及“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
该功能或许能一次性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
我下意识的点开通讯录,从头到尾捋了一遍。
包括家人、朋友、老同学、同事,以及一些早就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添加的、不知道姓甚名谁,没有任何备注的“好友”在内,一共有174位联系人。
我这才猛然发现,这一百多号人之中,有90%的人,何止是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以及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
加了之后,一两年没说过一句话、群发祝福语也没有、被对方屏蔽了朋友圈或互相屏蔽的,更是大有人在。
那些曾经熟悉的名字,早就变得模糊不清,安静地躺在通讯录里。
他们同陌生人其实没什么区别,无非是多了那么一丁点念想。
原来我们如何如何,现实却是,我们之间的关系,只差最后一步——删除。
02
上个月,我做了一件特别让自己无言以对的事情。
本来是想着清理一下微信缓存,结果一时手滑,点成了删除所有聊天记录。
也就是短短两三分钟的功夫,原本满满当当热热闹闹的聊天列表,变成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
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状况,我先是呵呵地笑了一会儿,为手机里意外多出好几个G的内存而窃喜。
然后情绪很快转为慌张,搞不懂自己为什么会犯这种蠢。
上网查找恢复的方法,翻来翻去,也没查到什么所以然。
未果,只好作罢,将手机搁置在桌子上,愣在一旁,心里还在想着那些再也找不回来的聊天记录。
其实,那些被误删的你来我往,有一多半是几个月之前甚至一年前的,聊着聊着,就没有了下文。
它们沉寂在漫长的聊天记录底部,可是我舍不得删。
总是觉得,留着吧,说不定哪天就又能说上几句话呢?
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依旧是沉默,沉默。
日子一天天过着,空白的列表又逐渐被新增的聊天填满。
很偶尔的,我还会想起那一天的那一次“错误”的点击,但不再觉得难过,只是还会有一丝丝遗憾。
毕竟被一同抹去的还有和家人、好朋友日积月累的回忆。
而那些随着聊天记录消失的人,散了就散了吧。
03
有时候点开QQ邮箱查看邮件,结果邮件还没开,就收到这样的消息:
“QQ邮箱管理员:好友生日提醒服务”
打开一看,“哦,她啊”
时间过去太久了,究竟是我想不起她的生日,还是我从来都不记得她的生日呢?
我想,应该是彼此都不记得了。
我们没有互道过生日祝福,没有互赠过生日礼物。
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在各自的生活圈里,一岁又一岁的成长,再没有交集,也没有打扰。
还是想祝你生日快乐,永远快乐。
04
我的微博,除了偶尔的几条转发,已经有将近半年没有更新了。
迫于强迫症,终究还是没忍住“好友圈”红色点点的诱惑,到好友微博里转了转。
从一个好友的微博无意间翻看到另外一个朋友的微博,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看了下去,这种体验还是蛮奇异的。
有的人出国深造多年,说着流利的外语,和不同肤色的人成为了朋友;
有的人纵情山水,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场接着一场,五光十色的9宫格照片,看得我心生羡慕;
有的人为了生计奔波不停,偶尔喘息一下,一个人喝闷酒,一个人吃晚餐;
还有的人早就结婚生子,过起了相夫教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
原来,在没有联络的这些年,大家的生活都已经变得那么不一样。
这一段消失的时光,每个人都活得很精彩。
05
我没有很喜欢粤语歌,因为没有歌词,我听不懂。
可我又很喜欢粤语歌,因为看了歌词,我听得恸。
“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出自陈奕迅的《最佳损友》
我们和昔日的朋友,究竟是怎么越来越疏远,越来越陌生的呢?
我看过一个作者说:
“当我们长大了,社会角色不断变化,这些朋友都莫名地散了......
第一波散在大学那关......第二波散在工作那关......第三波散在婚姻那关......”
深以为然。
高中毕业,步入大学,高中的死党可以在回家时重聚。
而大学毕业,却是真的各奔东西,散落在天涯。
而从前关系不好的,这辈子算是“死生不复相见”、“老死不相往来”了。
进入职场,不同的职业,注定了我们可以聊的话题越来越少。
你说股市行情,她说师生关系,我说文字编辑......
为了避免尬聊,无话可说,最终沦为点赞之交。
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步入了婚姻,组成了小家庭。
他们的朋友圈也从生活照,变成了晒娃照。
想要聊聊,却又不知从何聊起。
06
很多人,我们与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而分隔、不再联络。
电影《山河故人》中有这样一句话: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一些人正在悄悄地退出你的朋友圈,而你也正在一些人的朋友圈里消失。
他们退出就退出了,离开了便离开了。
倘若你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放不下,心事多了,脚步被裹挟,活着就会很累。
那些渐行渐远的人,望着你们的背影,愿你们一生幸福喜乐。
依然留在身边的人,看着你们的脸庞,愿我们继续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