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北京十一年,却始终对这个城市的了解不够深入。
来到清华许多次,却始终对这个学校的认识不够细致。
作为北漂的代名词往往与地下室相对应,经常看到的一些北漂诉说自己曾经住过的地下室如何,却始终未曾尝试,直到前几日的一次体验,才算把这类经历开始完善,后续又开始体验淘宝民俗、小猪日租等等,终究是与之前的豪华一居相去甚远,这就是为什么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吧。当体验了这些之后,能坚持多久变成了下一步需要讨论的话题,事实证明都没有太久。
清华园除了国内第一学府的名号外,还有许多未知的新鲜,平日里只看到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参观者,甚至远超过行色匆匆急于上课的学生,却很少看到整个社区背后的颜色。清华的保安、食堂的大妈,往往都被深化为刻苦学习、认真工作的形象,大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如此,不过他们的生活环境却很少有人知道,我是不知道的,但是社会阶级的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层次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我才体验了清华园的小平房,以及接触了小平房背后的人。
对于学生来说,紫荆公寓算是比较好的住宿条件了,对于博士后来说,还可以分到一居室住,当然这是因为是对博后应当的待遇。虽说房子一般,但起码设施齐全,筒子楼有些老,也是经历过许多风雨的。对于其他人可能就只能住一些小平房了。
小平房的渊源我想必然也是有很多故事的,清华学校之大,在北京可谓比较大了,而且里面的社区配套比较齐全,基本保持了以往的象牙塔功能,即不出学校也可以生活一辈子。想想以前的多少大师都是住在类似的房子里,条件好的呢有独栋,条件稍微差点的也就是现在的小院了,后来的世事变迁也让这些小院开始转变。
我住了两类小平房,因为一直在打游击,平时连衣服都不容易洗,只能寻求更加长久的住宿条件,才能暂时落脚生活下去,水木社区的房屋出租是主要的信息来源,看到几百块钱的床位后心动不已,毕竟这个价格真可谓是诱惑,在经济窘迫的时候只能更加倾向于选择价廉的,而且本身住宿就是一个奢侈品,即便是有自己的房子,一个月也不一定能住几天。
房子在最南边,从二校门一直往南走,路过邮局、附小,发现走到尽头了才知道原来在这里的深邃胡同里。以前倒是没有发现原来清华还有这种老破小,一间平房十平米都不到,摆了两张上下床便能住四个人。但是以前读书时都没感觉相互的影响这么大,以前宿舍也有很多打呼噜的人很厉害,也没像现在这样不能接受,公共卫生间可以让你想象有多脏,而且还要走很远,关键是我以前并不知道清华园里还有公共卫生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洗澡,原来并不知道公共澡堂在哪儿,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许多的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掌握。小平房里的四个床位住的满满的,一个辞了工作来学习的、一个考研失败二战的、一个不清楚什么目的马上就要搬走的打呼噜的,一夜之后,决定离去,在办公室睡了两天。
偶然间又发现有人出租小平房的单间,隔断出来的一间几平米的小房间,考虑到起码是一个人住了,联系了房东还没来得及去看就被人抢走了,可见周围房价都涨到什么程度了,稍微有个合适的小房间就会被一抢而空,迫于无奈又在办公室将就了一天,至此已回到北京七八天,度日如年,而小平房里住的人,我想也在经历每天与我类似的生活,知识他们生活的久了,便也习惯了,有时我害怕自己也习惯了类似的生活,幸好他们都是有所追求的北漂者,现在的境遇只是暂时的选择。
虽然最终入住的仍然是小平房,条件也并不好,但是起码保证了自己住的单间,尽管里面只有一张床,不能洗澡、没有卫生间,但也许不应该有那么多苛求,尤其是在如此窘境的情况下,首先应当确定的是事业的方向,而对于小平房的寄居,也只是人生里不同的历练,经历了众多的不同体验,离开了家里的保护伞,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更加坚实。
清华园的小平房还有很多,里面生活着很多在清华园里追逐梦想的人,有的人是刚从这里毕业暂居学校的寄宿者,有的人是慕名而来追求清华的追梦者,尽管更多的人是基层的北漂者,但是共同生活在这个社区里的人们,共筑了繁华的这个城市和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