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公主和小豌豆》讲的是有一位王子一直想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公主,但却没有符合条件的。偶然间到他家了一位自称公主但很落魄的人,老国王和老王后为了证明她是真的公主,就让公主睡在了一个豌豆上,而在这个豌豆上铺了二十个厚厚的床垫,又在床垫上铺了二十床厚厚的被子。第二天早上,公主抱怨床睡得她很不舒服,仿佛床上放了什么东西。老国王、王后和王子非常开心,这位躺在二十个厚厚的床垫、二十床厚厚的被子之上的公主,竟然还被一颗小小的豌豆所伤,相信一定是真正的公主,于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举行了婚礼。
难道,王子真的看中的是公主皮肤的稚嫩?娇惯?我想是,王子相信真正的公主身份能够给他带来的相似的价值观、相似的待人接物,还有真正公主身份中的气质高贵,优雅动人等等。
正如,前一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个试验,他们要测试同一个小孩如果以穿得漂亮和邋遢的两种形象独自走在大街上,路人是否都会留意和关心这个看似迷路的孩子…
当小女孩穿着看起来整洁干净的衣服时,路人们会停下来非常关切地问她是否需要帮助。
而当小女孩被打扮成了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灰尘的“小邋遢”时,尽管看起来很可怜,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看她一眼。
有人评论:“路人对待小孩子都以貌取人”;“你可以穷但至少保持干净”;“人的内在是一样的,是别人的眼光不同”……路人的反转只是服饰和整洁带来的?我想不是,大家不愿触及的其实是脏小孩后面深而广大的贫穷、不安、谎言、疾病与危险……这不是一句简单地问候能够帮助解决地,所以他们选择敬而远之!是的,造成根本区别的是身份,与服饰、习惯,甚至内在无关。
公主的身份是什么?穷人的身份是什么?是阶级,某内涵的集合,优质或低劣的某一簇……
于是,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家长们就想尽办法给孩子确立身份。早教班发展思维;亲子班发展情商;舞(武)蹈(术)班发展体质;音乐与绘画班发展审美;品牌服饰与用品发展品味;高雅聚会发展人脉确立阶级……慢慢地,家长们在意的其实不是孩子是多么的特别,而是孩子务必的与某一类人一样,获得一个集体的身份。孩子穿名牌不再是因为舒服,而是大家都在穿;孩子学钢琴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在学;孩子上补习班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不能被别人落下。我们努力让孩子不被这个集体所抛弃,但却在这种追逐中迷失了自己。
王子和公主是幸福地举行了婚礼,但是否从此幸福生活下去了呢?这个公主是善解人意,独立自主,还是骄横跋扈,依草附木,这个不在是否是公主的考量范围内,我们无从得知。联合国的那个公益广告,在身份背后,我们自己要有的是区辩的能力。
作为集体中的人,确实容易在集体中得到身份。但更加容易在集体中迷失自己的个性。家长在一味地追求希望孩子获得“优秀的人”的身份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个性。于是,接踵不断的孩子问题出现:“为何我的孩子是慢性子?”“为何我的孩子害羞?”“为何我的孩子没什么爱好”?这些看似是孩子的问题,那不正是孩子的钥匙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有着这样的态度,我相信家长们就不会抱着困惑,而是好奇,好奇于孩子为何会这样,而这个好奇,让孩子成长为自己。范冰冰说,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从此获得一个江湖称号“范爷”,这是一种气魄。我们不必那么焦虑地在集体中寻找身份,你若站立,自有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