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星期三 19点42分
打开朋友圈,一个让我震惊的视频闯入我的眼眸:几位年轻的妈妈只着三点式抱着不及一岁的婴儿走向冰冷的室外,她们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桶水,无一例外。
从温暖的屋子走向门外的时候,她们毫无惧色,反而是笑容满面,神情坦然。
她们赤着脚走在冰冷的雪地上,怀里抱着的孩子惊恐地哇哇大哭。
这简直就是一种自我折磨!大冷天的,为什么要抱着全身赤裸的孩子冲向冰天雪地之中呢?
我知道,西方人喜欢接受挑战,在冰冷的环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但让不足一岁的婴儿也接受这种挑战的确是出乎我的意料。
她们依次走到冰雪堆集的树下,弯腰蹲下,一位中年妇女提起她们各自提来的水,劈头盖脸地倒向母子身上。
那一瞬,我分明地觉得心底嗖得一冷,似乎也要起一层鸡皮疙瘩,不禁一阵发抖。
也有个别母亲为了让孩子适应冰冷的挑战,事先兜一点水抹在孩子的头部和脸上,算是迎接冷水浴的前奏。
在孩子的哭嚷声中,年轻的母亲微笑着转身,愉快地返回温暖的的屋子。
她们带领孩子所经受的这番考验,处于懵懂中的孩子是可以感知的,虽然他们很小。
温暖和冰冷形成的巨大反差,必然会促使这些尚处于襁褓中的婴儿形成一种下意识的适应能力。
这番折腾于孩子未来成长的意义,是不好估量的,但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应该是价值不菲的,因为孩子会极其深刻地触摸到重新进入温暖的屋子而后获得的恬适。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出自曹桂林所写的《北京人在纽约》电影中的这首小诗曾经一度红遍中国的大街小巷。
王启明夫妇怀着一个发财梦,几乎赤手空拳地来到美国,希望很快地摆脱贫困的生活,过上富裕的生活。但面对他们的是潮湿的地下室,和夜以继日的辛苦劳作。
在梦想的支撑下,经过漫长的奋斗,他们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有了各自的生活。
面对着光怪陆离的世界,满对着艳羡不已的打量,到底什么是幸福?他们必然是百感交集。
看到曹桂林以自身经历为原型所写的这部小说,我常常想起那些为了赚取财富到城市,甚至到韩国、日本等地拼搏的人们。
他们放下家庭,放下孩子,孤身一人,或者与亲朋结伴,到异国他乡奋力打拼,为的就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或家人的生活,或者是以此调整家族的发展轨迹。
冬天中接受冷水浴的洗礼和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到异域去掘金,似乎是风马不相及的事情,但他们的背后又有着不可忽视的一致性:幸福需要经过诸多的折腾才能体验得更为深刻。
一位文友,先前在一家国企工作,因为工作工作业绩突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晋升为副处级,前途一派光明。
工作业绩突出,职位也日渐显赫,放在大多数人身上,一定会安于当下,思量在这个领域实现更大的跨越。
当他看清业内存在的无法消除的潜规则时,他告诉自己,需要离开,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不单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还要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和影响周边的人,更好地依靠务实的行动和前瞻的思考,创造更大的财富。
不及十年,他已经实现了华丽转身,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与高校合作,以尖端的科技引领区域创业。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是愿意过安稳的生活的,因为我们一般不愿意去适应外在的变化和考验,天长日久,就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惰性,终至于彻底磨蚀了自身的锐气,变得循规蹈矩,畏首畏尾,醉于某种所谓的安稳生活中,“乐不思蜀”了。
我们倡导知足常乐,但我们所过的生活是否是发自本心的喜欢?我们自身的潜质是否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我们是否可以跳出窠臼,创造更大的财富?未必是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也许更有价值。
我们陷在温柔的陷阱中,看到的只是温暖的春光,抑或是单调乏味的一日三餐,机械麻木地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看似平稳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曾时时思量?
生活不是一湖死水,我们要在目标明确的折腾中走向更好的道路,体味更深层次的幸福,为自己,也为他人,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创造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