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王夫人的一席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宝玉得知迎春遭遇后悲伤不已,跑到王夫人这里提议:
“我昨儿夜里倒想了一个主意:咱们索性回明了老太太,把二姐姐接回来,还叫他紫菱洲住着,仍旧我们姐妹弟兄们一块儿吃,一块儿顽,省得受孙家那混账行子的气。等他来接,咱们硬不叫他去!”
宝玉的想法和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差不多,就是干脆禀明了贾母,直接把迎春接回来,看孙绍祖这孙子还怎么欺负她?
这时候王夫人的一番话就很值得品味了:
“大凡做了女孩儿,终究要出门子的,嫁到人家去,娘家哪里顾得?也只好看她自己的命运,碰得好就好,碰得不好也就没法儿。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里个个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呢。”
“况且,你二姐姐是新媳妇,孙姑爷也还是年轻的人,各人有各人的脾气,新来乍到,自然要有些扭别的。过几年大家摸着脾气儿,生儿长女以后,那就好了。”
末了还嘱咐宝玉一句:
“你断断不许在老太太跟前说起半个字,我知道了是不依你的。快去干你的去罢,不要在这里混说。”
看似合乎情理的一番话,实则恰恰表达了传统社会文化对于迎春遭遇的深层思想意识,那就是——女子嫁出去后,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正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往后余生怎么样,那都是她的命了,与娘家再无关系。
不仅王夫人是这样想的,贾政、贾母无一不是同样的想法。
贾政得知迎春的不幸遭遇后,也只是说:
“我原知不是对头,无奈大老爷已说定了,教我也没法,不过迎丫头受些委曲罢了。”
后面贾母也知道了,虽然心里很不好受,但说出来的还是:
“你回去也罢了。但是不要悲伤,碰着了这样人,也是没法儿的。过几天,我再打发人接你去。”
不管是王夫人、贾政还是贾母,无一不代表了中国封建传统男尊女卑思想对于家暴的主流看法,那就是“这都是你的命”、“没法子的事”。
私以为,与其说是当时的贾府日薄西山、自顾不暇而没功夫营救迎春,倒不如说是根深蒂固的家庭婚姻观念牢牢的束缚着贾府里的每一个长辈。
在他们深层次的认知里,女儿嫁出去就是别家的人,女子更要时刻谨记并严格遵守“嫁鸡随鸡”“三从四德”“夫为妇纲”的祖训遗风,所以迎春这盆已经“泼出去的水”,是万万不能回门的。
他们不可能不明白迎春回去后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但仍然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样才是“合理”的,女子的命运就该如此。
迎春的悲剧,也让我想到了曾国藩的大女儿——曾纪静,她几乎和迎春有着“复制粘贴”的命运。
曾纪静20岁的时候,被老爹曾国藩嫁给了湖南好友袁芳瑛的孩子。
袁芳瑛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也是德才皆备的有识之士,在当时看来,这样的亲家真的是无可挑剔。更何况,曾国藩也不是卖女求荣之人,他只希望女儿能嫁入知书达理、人口简单的家庭,过简简单单的小日子就好。
万万没想到,这个好友袁芳瑛,虽然长于藏书,却短于教子。儿子袁秉桢长大之后,非但不喜欢读书,还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甚至在曾纪静未进门之前,就已经瞒着曾家未婚而先娶妾,完全不把曾家的“娃娃亲”放在眼里。
持身不正的袁榆生,婚后不仅百般羞辱曾纪静,更是利用老丈人的身份作恶多端。后来他贪污军饷被发现,曾国藩一怒之下直接跟他断了关系,但这也苦了曾纪静。
因为,曾国藩虽然再不认这个女婿,但他也不支持女儿回来,他始终觉得,女儿是袁家的儿媳,哪怕被打死骂死,也要一辈子在袁家尽“妇道”。
他在信中写下了对大女儿的“合理安排”,殊不知这也成了纪静的命运判词:
“大女送至湘潭袁宅,不可再带至富圫,教之尽妇道。”
最终,曾纪静在二十多岁的花季年纪就因抑郁症死在婆家,未能生育。
现在想想,像《知否》里的张大娘子一样,出嫁后仍被娘家宠爱的人,终究还是少数。
张大娘子生于英国公府,家世显赫,从小备受宠爱。出嫁后被小妾欺负的喘不过气来,娘家立马出手,老爹英国公明知会得罪皇帝,也是铁了心的要和离,更是坚持把女儿和外孙接回家自己养。
再看看英国公夫人对混账女婿说的一番话:
“我说过,我张家的女儿不是求着嫁给你,也不是嫁不出去了,非要塞给你家里!你不忘前人这是好的,可是留着蛇蝎祸害在家,这是要我女儿的命啊。"
可是贾迎春、曾纪静呢?出嫁后的她们就像是一个弃子一样,只能被荒淫且残忍的丈夫折磨,直至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