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瓦尔登湖》是描写湖光山色的,拿到手后,却发现这名字真含蓄,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作者梭罗作为爱默生同期的超验主义集大成者,非常耿直地去瓦尔登湖畔过了两年多的隐士生活。(超验主义的定义我觉得并不重要,这都是后人给归纳的,有兴趣的去了解下序言部分就可以了。)梭罗回归一般社会生活后,很多人对他的湖边生活充满好奇:
你吃什么啊?
你住哪儿啊?
你花了多少钱啊?
你不寂寞空虚冷吗?
你不觉得不安全吗?
于是纷纷请他去演讲。讲得多了,他可能觉得烦了,索性写一本书吧,终于出现了这本《瓦尔登湖》。
梭罗和爱默生不同,没有那么慷慨激昂,一泻千里。也没有爱子的文章句句听上去都是至理名言,合在一起印在纸上却又感觉不到太多关联性。爱子更适合演讲,梭罗更适合慢慢铺开的叙述。
《瓦尔登湖》总体是非常清新的,充满了梭罗对生活的爱。把生活当成实验,何等潇洒。潇洒之余还有细致的记录,花了多少钱造房子,买工具、种子等花了多少钱,盈余多少钱都有明细账。
他把自己想过的生活变成现实,贴身观察、记录,别人还在盘算什时候可以真正开始生活而非只为生存而活时,他已经融入到生活中去,自得其乐了。
《瓦尔登湖》体现的观念非常简单,也一直就躺在人们身边,却鲜少有人敢去触碰:当把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压缩到极限,从而得出只要这些物质就可以活下去了。除了获得这些真正的“必需品”所付出的劳动、工作以外,其余的就是浪费了,剩下的大把时光则该用来享受生活,生产闲散。
看出来为什么大家都不敢去触碰了吗?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勉强可以叫做”极简主义“;但恐怕心底的第一反应还是——”懒“。
但仔细读下去,会知道并非如此。
梭罗在隐居生活前,同样过着忙到脚底朝天的生活。可他在其中发现,所得甚至还不如付出,捎带手他就揭露出了“穷忙”的本质。下面这句摘录我觉得就是精彩体现——
可是人们所投身的这种艰苦劳作没有任何意义。他们最好的年华都在辛苦耕作中白白流失了。他们终其一生的辛苦奔波,似乎都是为了“必需品”而奋斗。正如一本古书所说,一种似是而非的,通常被称为“必然"的命运支配者人。
接着回到林中小湖,
梭罗自己伐木盖房,
耕地开荒,
种瓜种豆,
钓鱼打猎,
够自己睡觉时有个庇护所,够自己吃就停下,
剩下的时光用来休闲,观赏自然,准确地说应该是沉浸于自然之中。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给他的身体和精神填充了能量,带来的健康知足又让他明白了其实人活着本不需要太多的东西。不能正视进而与自己动物性的欲望和解,只是一味放纵或回避,就无法真正开始生活。双十一或许不是马叔叔的圈钱计划,只是动物性欲望的找了一个出口,来一次集体暴走。
当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或是难以重现他这个实验,去找一个湖畔,自己盖个小木屋过隐士的生活,分分钟给你抓起来。(北欧不少人倒是还有在远离城镇的地方弄一座没水没电的度假小木屋的习惯,可能是最相似的了)梭罗也不希望人们去按照他的方式生活,他送给人们这样一段话:
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小心翼翼,找出并追求她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父亲、母亲或邻居的生活方式。
尽管我们可能难以一下盖起自己的小木屋,但依然可以透过梭罗的小木屋望出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必需品,什么只是为我们用来装饰自己的附属品。生活本来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否要到未来某个点之后才开始享受生活。
当下一个”双十一“来临,清空购物车有两种方法,就看你怎么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