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前,懒得动,懒得吃,体弱多病。
初中入学伊始,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开始尝试晨跑。那时压根就不知道所谓的跑步伤膝盖,最大的阻碍来自两方面,温暖的床和贫瘠的体力。
周长400米的操场,每天三圈,整整三年。上学期间每周两次的体育课,基本上都是和同学打球、踢球。蹦蹦跳跳,拉长了个子,也增长了饭量。在初三班里参加校运动会热情递减,以至于多个项目无人问津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地报了男子400米。
运动会前三天,因长期跑步热身不到位,脚面浮肿。歇了三天,等到上了跑道裁判员发令枪响后还是如同打了鸡血般地冲了起来。赛前总结的合理分配体力的战术被比赛过程中本班同学山呼海啸般的加油呐喊声驱散得无影无踪。于是预赛首演就变成前三百米跑完后的第一,到达终点的第三。当天下午决赛的第五,却一举开启了我长达五年的草根运动会经历。
初中进行晨跑单纯是为了改善体质,而高中坚持晨跑,既是为高考做体力储备,也是为了懵懂的青春期所渴望的荣誉。高中三年,为了早起那半个小时的晨跑,上午第一节课上打了无数次瞌睡。高中学校里男生都打篮球,一是条件要求不高,能锻炼身体;二是每年会组织班级篮球赛,班里女生会全员到齐,为班上加油。球场上,有的人仗着身体壮,有的仗着跳得高,我则仗着跑步积累出来的良好体力。
进入大学后,彼时备考所背负的压力全然消失不见。百无聊赖之时,重新拾起了跑步这个“老行当”。北方多雾霾,只有清晨是一天里空气质量最好的时候,因为那是唯一能确定看到蓝天白云太阳的时间。
6点30,闹铃准时响起。顶着从窗户口折射进来的晨曦,迅速穿好衣物,从上铺爬下来,待洗漱完毕后拎着两暖水壶从七楼咯噔咯噔跑下去,把暖水壶放到水房后开始一天的晨跑。跑步的轨迹是围绕八、九、十教,跑完十圈收工。跑完后还得赶紧拎着装满开水的暖壶再咯噔咯噔跑回宿舍,简单洗澡,换下湿漉漉的衣物,之后迅速跑到楼底下的食堂吃早饭。整个过程中只要有哪一步时间拖久了,就会和刚做完早操的大部队新生进餐时间撞上,去食堂排队打饭又得等上半天。
上研究生后生活安逸了,很难做到早起雷打不动去晨跑。无聊时间看多了诸如早起锻炼引发高血压等新闻后,开始有了健康顾忌。晨跑已变成夜跑,时间由每天变成了隔天。虽然现在更悠闲,压力更小,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但还是怀念当初跑步态度上的义无反顾,成天工作连轴转,生怕哪一环出现断裂。
细细思考,与其说是怀念多年跑步的经历,不如说是怀念当年的充实。现在躺在床上偶尔会失眠,而当年却总有睡不完的觉;现在看上一小时的书就得干点别的调节调节,而当年备考时一坐就是一天。有些事物注定回不去了,但并不意味着说过去的无法复制就是倒退,也可能是事物沿时间序列上的传承和发展。前几天晚上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个跑步的小视频,配文是:想就这样一直跑下去,跑回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年纪...
默默在她朋友圈的右下角点了赞后,关掉了微信,躺在床上,合上双眼。梦乡中的我,继续奔跑,向着那片广阔无垠的金色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