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雨
(个人日记——吾日三省吾身。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想法,记录成长。文责自负,原创首发。)
《成长就是不断打破固有认知》
人教人,死活学不会;事教人,能记一辈子;这就是所谓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生的初次经历和初次体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拓展和衍生,更会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形成路径指导,我们都活在自己过往经历形成的固有认知里,而这种固有认知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改变,因为它们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对我们的生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一段时间,我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距和认知差距完全是受社会发展影响的。我是90后,在上大学之前,我身边的90后在生活经历上和社会认知上与我大差不差,我的乡村小学的同学和乡镇中学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和我一样的西北农村里的孩子,我们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生活体验,所以我们在观念上基本一致;而等到大学以后,身边的同龄人来自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这时候就发现了同龄人之间巨大的思维差距和道德观念差距。比如说“同性恋问题”,这在我们北方农村孩子的观念里,这都属于不适合公开讨论的话题,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自由,但是也请你尊重我们不想讨论这种尴尬话题的自由。在比如说“婚前性行为问题”,在我的原有认知里,婚前就不应该有性行为,这种观念在大一课堂上,几乎有半数同学是认同的,但是碍于某种因素,大家只能被动全部默认。总之,在大一演讲与辩论课堂上,我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最后我发现,同一个话题,南北有差异,城乡有差异,东西有差异,而这个差异总结起来就是社会发展先后的问题。城市比乡村发展的快,南方比北方发展的快,东部沿海比西部地区发展的快,这种快一言以蔽之就是“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影响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人的思维和认知”。
在有了这个认知以后,我对很多问题都可以想通了。为什么同为90后,我跟东部沿海的同龄人缺乏部分共同话题,比如电子游戏,因为在我成长的童年,我是接触不到电子游戏的,而我的沿海的同龄人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为什么我的很多观念和爱好更沿海遇到的60后,70后,相似和相近,比如书法,比如红歌,那是因为西北农村的确比东部沿海的发展落后10至20年,这点毋庸置疑。
之前有一件事让大家很扎心,那就是马云与马斯克的对话。看过视频的朋友都会有一个感觉,平时侃侃而谈,马云盘鸡汤的本尊吗,能说会道的马云,在面对马斯克的时候就像一个猴子和一个人在表演,完全不在同一个级别。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大家都在反思,中国的一流企业家和美国的一流企业家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巨大?
1964年出生的马云与1971年出生的马斯克不应该有如此大的代际差异,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马云和马斯克相比,就如同一个小学生和一个博士生,其知识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完全不在一个维度。后来我明白了,社会发展本身就有先后,我们是用40年的高速发展追赶欧美社会的先进。欧美社会的确比我们早发展了几百年,尤其是在现代科学上,可以说当下的工业社会和互联网社会完全是建立在西方近代科学大发现的基础之上的。64年出生的马云是高考恢复后上的大学,当时的大学暂停了十年,与世界前沿的科技本身就有很大的差距,马云也曾讲过,自己是在90年代初去美国才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接触到互联网;而马斯克的父亲本身就是工程师,他是在工业科技的前言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马斯克接受的是工科教育,而马云接受的专业教育是“英语”,马云受教育的终点是马斯克教育的起点,二人之间的教育差距就是如此之大,让专业学英语的马云与英语就是其母语的工科博士对话未来的科技,未来的技术,那可太为难马云了。人毕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谁也不可能脱离环境的教育而凭空成才。
马云无疑是伟大的,在我们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他的贡献也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在政务服务上,阿里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任何在杭州生活过的外地人都应该深有体会。我之前在老家,即便是去银行、信用社这种服务窗口,都是门难进,脸难看,更别说去那种“坐北朝南”的衙门了。而在杭州,支付宝的确让生活便利了很多,交水电费燃气费,很多“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也可以在支付宝上办理。马云那句:“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他没吹牛,他做到了。尽管花呗,借呗等让大家诟病;但是作为一个金融工具来说,支付宝的确让普通人更容易应用金融工具了,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完全是个人被工具支配,而非自主使用工具。总之一句话,铸造刀剑的铸造师没有错,错的是用刀剑进行自杀和杀人抢劫的罪犯;铸造刀剑的本意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砍柴,刀耕火种,自我防卫。我们不能因为马云没能超越时代和社会,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就否定他过往的贡献。
我坚信,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后的今天,我们与欧美社会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即使是在尖端人才领域,我们也会逐步追上来的。之前我们总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大学生太功利了,都去赚钱的服务行业了,不去做基础研究,不去从事创新,研发。这背后的原因依旧是社会发展的不平等。欧美早就进入了发达社会,而我们是用409年走过了欧美200年的发展历程,最重要的是我们才拿掉贫困的帽子,刚吃上饱饭,绝大多数人内心身出还有贫穷饥饿的恐惧,我们当然首先要追求的是物质基础的保证,此外才能追求自我实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相信东部沿海的以及城市里早已步入小康社会的90后,00后他们自然会更勇敢的追求自己喜欢的,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我的大学同学当中,哪些家境优越的同龄人大学毕业,自然无需考虑买房买车,无需为了在城市生存而不得不先就业,即便是没有任何创造力的工作,他们完全可以在家庭的支持下,继续去海外读书,也可以自主创业,更可以待业在家,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是社会发展先后的区别,而非别的什么因素。
所以,我坚定的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没能培养出尖端人才,没能培养出诺贝尔理工类获奖者,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才刚刚脱贫,请再给我们一代人的时间来看。哪些再物质充裕条件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也才30多岁,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未必就比欧美的年轻人差。但是大家等不及,积极的将我们的应试教育改成素质教育,向欧美看齐。难道我们的基础教育也要像欧美的公立学校那样搞快乐教育,培养一些连基本常识和基本知识都没有的巨婴么?看看欧美的私立学校,比我们的应试教育管理更为严格,灌输“填鸭”的基础知识并不比我们的应是教育的少。《伊顿公学》纪录片中,他们的私立学校,学习好几门外语,也要考试。
一件事情的结果出现了,当然是要反思总结,找原因,但是找到的原因是真正的原因还是伪因,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对于当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我并不抱乐观态度,所谓过犹不及,应试教育抹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那么素质教育难道就不会培养毫无只是和毫无生活常识的巨婴么?
人都是在自己原有经历形成的固有认知的指导下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这种固有认知会影响人的行为。所谓成长就是要不断地打破这种固有认知,而打破认知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的学习,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此才能不停止成长。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候,相对论和辩证法是不二的法门,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