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招待几个朋友在家里读书吃饭聊天,不知怎么回事,就说到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我们几个人情况各异。。。
A姑娘:为何父母从来不能认可我?
我认识A姑娘是在一个演讲俱乐部,讲台上的她看起来自信满满,眼神带笑,而且妙语如珠,非常有魅力。如果不是今天的交谈,我完全不知道在这个表象的背后,她有着这么委屈压抑的一面。
她从小就非常优秀,无论是成绩还是举止,在大家庭里面都是佼佼者,可是父母从来不夸赞她。如果她考了全班最高分99分,父母还会指责她为什么没考100分。总之,无论她怎么努力,怎么讨好,依然换不来父母的认可。
所以,明明已经非常优秀,可是她内心其实非常不自信,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所有的美好,从不敢把“优秀”这个词与自己挂钩。
可是对待小她15岁的弟弟,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弟弟中考的时候,明明考了一个普通高中分数线都不足的分数,父亲却说:不错不错,比平时考得好。
听到这句话时,她心里非常不平衡,当时就爆发了。。。父母呆住了,什么也没解释。第二天去爬山的时候,父亲才跟她说:那时候我们对你期望太高了,其实你一直做得很好。
当时她的眼泪就掉下来了,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这句认可。。。
她得到的分析:
这种情况叫作资格感缺失。没有资格感的孩子,可能会有讨好人格、依赖人格,强烈需要别人的认可,没有办法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父母并不是真正认为不能让孩子骄傲,而是自己的资格感就不够,其他地方也得不到,就在孩子这里来拿。拿久了,拿习惯了,孩子就会把自己应该得的资格感的需要割掉一部分扔了,认为自己不该得到。
父母的不认可=她对自己的不认可。
如何弥补资格感缺失呢?
我另一个朋友给出的建议是做资格感练习:对着镜子对自己说:“我有能力~~;我有资格~~;我爸爸允许我~~;我妈妈允许我~~”(~~为填空部分,针对个人情况来定)
对着镜子连续说三遍。如果说错了,重新来过,直到眼睛不眨,能流利地说出。如果可能,两个人练习,对着对方的眼睛说这些话,眼睛眨了就重新来过。
也许刚开始完全说不出来,或者说的时候会哭出来,但是不要紧,坚持每天对着镜子说出来,慢慢就会痊愈。
B姑娘:我的父母都把我当情感倾诉对象
B姑娘的情况完全不同,她是家里的小女儿,她的父母很宠爱她,经常教训她的姐姐,却从没打过她。可是,她的父母就是小孩子心性,对待她的态度非常分裂——父母吵架的时候,分别都会找她谈心事,这时候是把他当大人看;可是出去做客串门的时候,又把她打扮得像个洋娃娃,希望她像个小孩子一样天真可爱。
还好她是AB型人,天然就比较精分,所以才健健康康活到现在。。。
C姑娘:父母为何从不为我考虑问题?仅仅因为我是女孩子?
C姑娘就是加强版的樊胜美,48岁,单身,她的收入非常丰厚,当然工作本身也特别辛苦,可以说就是拿命换钱,整个人看来极度衰老,没有精神。
她的父母非常重男轻女,她的哥哥这么多年都没有工作,全家的开销、侄子的学费基本都是她在维持。她还给父母在北京买了大房子,可是,父母从来也不念她的好,觉得她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最可气的是前不久,她的父母突然跑来跟她说:“你侄子想出国读书,除了学费,每年大概还需要50万,这个费用你来出吧。如果你不出,我们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满足孩子的愿望。”
这不是红果果的威胁吗?再说了,这所房子本来就是她买的好不好?哥哥夫妻俩就靠嫂子那点儿微薄的收入,怎么可能负担一个留学生?家境明明不好,这孩子为什么一心非要出国,他这些年到底受的是什么家庭教育?为什么就不替姑姑想一想?
也就是说,全家没有一个人替C姑娘着想,都在想方设法压榨她。可是她从不忍心撒手不管。
这也是一种讨好型人格。我们与自己的关系,都能从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映照出来。C姑娘走到这一步,是家人的逼迫,也是她自己的纵容造成的。正是因为她一开始就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才纵容并长养了家人的恶习。也许,这也是她的一种心理需求吧。
固然,我们无法回避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原生家庭身上,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我们的幸福、快乐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父母不爱她=她不爱她自己。
如果她早一点与家人画好个人边界,确立自己的底线,如果她也能够在家人面前学会示弱,可能现在的局面不会出现。
而且,她从来都没有真正爱过自己,没有顾及过自己的心理需求,只是为了满足家人的需求来难为自己。如果她学会爱自己,全然接纳完整的自己,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迷失自己。
你与你的原生家庭和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