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风”、“雅”、“颂” 与“赋”、“比”、“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公元前 11世纪到
公元能6世纪500多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这些诗歌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国风,基本上都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除了民间歌谣之外,还有贵族的作品;
“颂”,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有一部分是史诗。
中国的诗歌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而情志感动的来源有两个:自然界的感发和人事的感发。诗人如何表达这些感发呢?古人有三种方法:
第一,“赋”,有铺陈之意,是把所描写的事物加直接叙述;
第二,“比”,有拟喻之意,是借物为喻,把所欲叙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间接表达;
第三, “兴”,有感而发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欲叙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
“赋”的手法
《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详译: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呵,我是害怕父母。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呵,我是害怕兄长。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呵,我是害怕邻人的毁谗。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的毁谗,也让我害怕。
《邢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比”的手法
《豳风·鸱鸮》《诗经》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详译:
豳[bīn]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七篇。豳,古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鸱鸮[chī 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常用以比喻贪恶之人。
子,指幼鸟。
室:此处指鸟巢。
恩:爱。《鲁诗》作“殷”,尽心之意。
斯,语气助词;
鬻[yù],会意字,本义是粥,通“育”,意思是养育。
闵[mǐn] ,古同“悯”,怜恤、哀伤的意思,这里是病困,累病的意思。
猫头鹰啊你这恶鸟,已经夺走了我的小鸟,不要再毁去我的窝巢。不要再毁我的巢。辛辛苦苦来抚育,为了儿女我心焦。
迨 [dài],及,趁着等到的意思
彻:通“撤”,取。
桑土:桑根。
土,通“杜”,根。《韩诗》作“桑杜”。
绸缪(móu):缠缚,密密缠绕。
牖(yǒu):窗。户:门。
趁着天晴没下雨,赶快剥点桑根皮,把那门窗修补好。现在你们下面人,谁敢把我来欺扰。
拮据(jié jū):手病,此指鸟脚爪劳累。
捋(luō):成把地摘取。
荼(tú):白茅。
蓄:积聚。
租:通“蒩”,茅草。
卒瘏(cuì tú):患病。卒,通“悴”。
室家:指鸟窝。
曰:语助词。
手累得已拘挛,采来茅草把窝垫。还蓄积干草垫底过冬,嘴巴累得满是伤,只为了还未筑好的家。
谯谯(qiáo qiáo):羽毛疏落貌。
翛翛(xiāo xiāo):羽毛枯敝无泽貌。
翘翘(qiáo qiáo):危而不稳貌。
漂摇:同“飘摇”,摇晃摆动。
哓哓(xiāo xiāo):惊恐的叫声。
翅羽稀落,尾羽枯槁;巢儿又险又高不稳,正在风雨中飘摇。吓得只能惊恐地哀号!
赏析:
《豳风·鸱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篇用动物寓言故事以寄寓人生感慨或哲理的诗歌。仅从诗面上看,诗中描写母鸟在鸱鸮抓去它的小鸟之后,为了防御外来的再次侵害,保护自己的小鸟,不怕辛劳。全诗四章,每章五句,通篇以母鸟的口吻,逼真地传达出既丧爱雏、复遭巢破的禽鸟之伤痛,塑造了一只虽经灾变仍不折不挠重建“家室”的可敬母鸟的形象。
如果鸟禽有知,亦当为诗人对它们生活情状描摹之精妙、心理情感体味之真切,而“啾啾”叹惋。然而这毕竟是一首“寓言诗”,与其说是代鸟写悲,不如说是借鸟写人,那母鸟所受恶鸮的欺凌而丧子破巢的遭遇,以及在艰辛生存中面对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深深恐惧,正是下层人民悲惨情状的形象写照。由此反观全诗,则凶恶的“鸱鸮”、无情的“风雨”,便全可在人世中显现其所象征的真实身份。而在母鸟那惨怛的呼号和凄怆的哀诉中,正传达着久远以来受欺凌、受压迫人们的不尽痛愤。
典故:周公救乱
《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自感时日不多,但心中的忧患让他放不下心,写此信给最欣赏的三弟周公。后,武王崩,留下了年幼的周成王和动荡不安的天下,三监叛乱。周公主动承担起了摄政的责任,代替年幼的成王行使天子职权。周公作《大诰》,昭诰各友邦即将东征,合法、合理,坚决了执行王兄遗嘱。武王的弟弟周公总共执政七年,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历史上:周公东征方鼎,有称为“周公东征方鼎”,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
艺术馆。
“一年救乱”:
在成王继位初期,武王的两个兄弟管叔蔡叔与纣王之子武庚,发动了一场叛乱,并且得到了一些东方小国的支持,其中就有奄国,就是周初著名的“三监之乱”。事变前、四监之一的康叔向三哥周公密报,使周公迅速整饬周六师东征讨伐。康叔也在康国首都浚城集结康二师,协助王六师救乱。成王元年孟秋,平定了“三监之乱”。
“二年克殷”:
次年仲春又攻陷朝歌,武庚率残部逃亡殷商故地奄国。周公即夺管国(都邶城)、霍国(都鄘城),封赏于东征有功的康叔,康、管、霍三国并为一国,命名为“卫国”。康叔从此又史称“卫康叔”,《酒诰》和《梓材》就是这时颁发的。周公让五弟把救乱克殷的消息告知在镐京主政的成王太保姬奭(因为他反对东征)。于是,卫康叔给庶兄召康太保写了救乱克殷的报捷信,该信经成王室大司乐谱曲后题名为《破斧》之乐歌。
“三年践奄”
所谓“践奄”,商周军制,即王室给王师统帅授予战靴,象征该统帅可践天下王土。武庚逃亡奄国(今山东曲埠,都鲁城),周公为斩草除根,命周南之国代政大夫姬伯禽率周南二师东征践奄,命召南之国代政大夫姬克率召南二师北伐燕国(周南、召南两国交姬高代管)。两小子践奄伐燕后,按旧制封为鲁侯、燕侯。东征第三年,周公颁《微子之命》,命成王室左史微子为宋国国君,袭公爵。把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殷遗民安居于宋。其间,微子作《伐柯》、《九罭》、《狼跋》歌颂周公。后又作《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试图教授其小弟微仲不忘殷商历史,被周公封杀于成王室太史馆,命右史姬利封存。直到幽王初年,宋戴公、正考父色贿太师尹吉甫,经黙许于左史伯阳父处抄回宋国,“归以祀其先生”。周公苦心毁于一旦,宋戴公祀烈祖与今之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一样,阴魂不散。最终,殷商东夷的一支(混夷)灭了诸国,建立大秦。但在周公东征第三年时,宋微公用商王专用鱼网为周公捕鱼,以示忠心。他写赞颂信给周公,该信经成王室大司乐谱曲后题名为《九罭》之乐歌。
东征第三年,周公给夫人写信,也给庶弟召康太保写了一封信,再次训责兄弟反对东征。该信经成王室大司乐镨曲后题名为《鸱鸮》之乐歌,这便是这首诗歌的来源:
武庚暴乱,斩尽杀绝了朝歌城内的周王朝士子,其中不乏文武宗亲,所以周公言“既取我子”。注意,鸱鸮不是猫头鹰是雕枭(殷商称“玄鸟”),是东夷族族徽和军徽。周公东征,浴血三年,凯旋而归。周邦族徽和军徽为海雕,周公时期称“雎鸠”(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四年建侯卫。”周公分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管理殷墟附近的商朝遗民。实际上,这就是周朝的一种政治制度,分封制。
”五年营成周“。指的是周公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经营洛邑为东都。
”六年制礼乐“。即周公颁布了一系列礼乐制度,严格区分上下尊卑,加强周的统治。
”七年致政成王“。周成王长大啦,周公就把权力交还给成王。
参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678488/answer/290421125
关于“比”的拓展:
常见“比”的手法有:明喻、暗喻、转喻、象征,还是拟人、举隅、喻托、外应物象等。
“明喻”:李白《长相思》 “美人如花隔云端”;
“隐喻”:杜牧《赠别》“豆蔻梢头二月初”,用鲜嫩的豆蔻比喻少女陈子昂“转喻”:《感遇》中有一句 “黄屋非尧意”,用天子所乘的车来代指天子;
“象征”:诗词里常出现的“梅兰竹菊松”;
“拟人”:晏几道《蝶恋花》“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把蜡烛当作有知有情的人来描写。
“举隅”:温庭筠《忆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用船的一部分来代指整个船。
“喻托”:王沂孙《齐天乐 •咏蝉》,通篇都是蝉的事典,暗中却喻示了亡国的悲慨;
“外应物象”:李商隐《锦瑟》,用了“锦瑟”“弦柱”“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等一系列外在事物的形象来传达内心之中某些特殊的情意;
“兴”的手法
《小雅·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译文
凌霄花开放,望去一片黄呀。心里正忧愁呀,更有多悲伤呀!
凌霄花缤纷,枝上叶青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母羊身瘦头特大,星光静静照罶下。若说人也可以吃,太少还不够塞牙。
补充,对于“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