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山东
  • 尊敬的朱光潜先生:
    您好!
    我是一个青年学生,也是您的读者之一,拜读了《谈美》之后,不敢说自己受益匪浅,但的确引发了我些许感慨,是我想要与您悉数分享。
    《谈美》的第一节便惊艳到我——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态度!这是多么浅显自然而又合乎情理的分划!可为什么我们总在生活中把它们拧在一起,不能分开?大概是因为我们都在有意无意间“把功利认得太真”而“成了环境的奴隶”。您曾说:物在美感的世界中是孤立绝缘的,即是说我们在欣赏时,要把全副精神放在事物上,使其成为独立自足的世界,与其余的干扰绝缘。使我感到惭愧的是,我很难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一个物体的形象上,这使我失去了对许多无言之美的欣赏机会,而又使我感到一点安慰的是,我在精神上仍有饥渴,我仍然有“无所为而为”的动机,不至于全身心沉迷在当今纷扰的环境中。俗人与伪君子的出现,不正是因为他们自觉精神饱满而实际上腹内空虚,脑满肠肥吗?若不能将事物分开来看,用不带抽象思考的美感态度去审视,是很难发现真正的美的,最多只能触其皮毛,仅能一时领略,而不能宛若清茶入口,在唇齿间徘徊,使人总能神清气爽。其实在看待一件事物时要将三种态度区分开来并非一件易事,使我们不能立即发觉生活中以往未曾察觉的美,但也不必气馁,对美的欣赏也是一种特殊的“筋肉技巧”,需要不断学习与进步。以前我们苦于没有到达目的地的路,而现在这三种不同的观赏态度,便是通向美的路的第一步,循着它,便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虽然我们把观赏的态度分成了三种,但并不是说它们代表的善、真、美是分开的:“无所为而为”的美削弱了肉体对自由的限制而成为一种善;对于震魂摄魄的事实、真理,便使人在“真”之中体会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美,因此真善美仍旧和谐整一,成为人们精神的至高追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因为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适当的距离。事实上,美的艺术与实际人生就有着适当的距离。从景来看,在水泥丛林里带惯了的我们,对这般自然纯朴的景色心有向往而又不及;从情来看,佛说:“放下当心即菩提”,诗人在当时所顿悟的禅意,也是心火焦躁的我们心怀憧憬却又不能随便达到的。因此从全句来说,把它读懂的人绝非少数,但真正把它读透,能分享这两句诗的生命的人,也绝非多数。正是这种时远时近、飘渺的距离,使得无数人对它玩味赏析,并流传至今。拜读《谈美》之后,短时间内我依旧不能对其有更精进的见解,但我想,也许它还在潜意识里发酵,等呈现在意识里时,我便能对其大美更有所体会。

    整本书阅读~朱光潜《谈美》

    各位朋友,春日迟迟,柳芽初发,海棠含苞,黄莺轻啼,春的美慢慢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开始下一本书阅读,这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娓娓道来,有序,开场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