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过度商业化使边城不再只是边城
    55班 李怡萌
    “被商业化的古城,见面不如闻名”“聆听凤凰古城过度商业化的一曲悲歌”••••••由于对于小说《边城》中那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凤凰古城,而大多数却发现那并不是自己所向往的那个如梦般的小镇,往往乘兴而往,败兴而归。为什么会这样?古城的商业化之路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沈先生笔下的边城,我想很多人都怀着一份向往,在繁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久了难免会生出一股压抑之感,而这时,自然是希望能回归自然,回归到那种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农家生活,去感受那份宁静纯真,让心灵能够得到纾解,这大概是大多数人去到凤凰的初衷。而过度商业化的凤凰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当夜幕降临,沱江边的吊脚楼亮起了灯,不得不说,夜晚的凤凰古城的美更甚,每一次远眺,每一次相机的定格,都美得让人心醉。然而,那是不属于是寻常人家的,酒吧、广告牌、霓虹灯,属于游客。凤凰古城在开发过程中,为了保持旅游景区的观赏性,把原住民迁走,只留下空荡荡的“观赏品”,来到凤凰古城寻梦的人们,很难再见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了。“白天逛古城,晚上进酒吧”似乎成了常见的旅游模式。又有谁知那灯红酒绿的面具下是古城的悲伤。
    在看那独具湘西风情的吊脚楼,当下的古城,原汁原味的传统吊脚楼越来越少,懂的建造吊脚楼的匠人也越来越少,现今的凤凰古城吊脚楼,居住的可能不再是原住民,他们为了观赏或游客体验的需要,变得空荡而没有生活的气息,我想,或许吊脚楼群也会是孤单的吧。这样的吊脚楼“群”可以说是除了孤单,没有伙伴。
    很多人说要到幽幽凤凰古城寻自己漠漠长梦,不知道这样的凤凰古城能给寻梦人何种感受。其实有时候想想,古城变成这样也是意料之中,变成旅游景区后,人们都会想着怎么用它来赚钱,但心中多少还是有些失望。
    而近日,湖南省凤凰县正就一项“去商业化”新政征求意见:引导古城商户外迁、转移、升级,鼓励居民恢复真实的居住生活状态,不再从事商业经营。当地政府称,此举主要是为了防止古城“商业过度开发”。
    古城目前商业气息太浓,而文化气味却被淹没了。由目前看来,“去商业化”行动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首先要做的就是跳出利益之争,只有这样,边城才会是我们心中那处永远的世外桃源。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之美
    55班 李怡萌
    沈从文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很有个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少用浓重的笔墨去渲染人物心情、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活动。他的一贯特色是用浅淡的字句、平静的描写、稳重的节奏来表达最深沉的情感和最惊天动地的爱情。《边城》正是这样一篇作品,以翠翠的感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生动的社会风俗,优美的环境,纯朴的人情,淋漓尽致地从三方面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之美。
    一、 优美环境
    沈从文曾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而这座“希腊小庙” 作为人性美的载体,自然需要能够给人宁静安闲之感,倘若这座小庙充满肮脏邪恶,又怎能保证在此之下产生的人性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而在《边城》中,则有这样的描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沈先生以古朴平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远离世俗,宁静朴实的世外桃源,没有色彩斑斓的宏大场景,没有天花乱坠的华丽辞藻,却让人不由自主的沉入到这个平平淡淡,没有纷扰的“梦境”中,让我们走进这些自然率真的优美风景中,去感受那些由山光水色由于出的美丽人性。
    二、 社会风俗
    边城,顾名思义,边远地区的小城,沈先生将故事设定在这样一个远离世俗的小城,也只有在这样的边远之地,才能保持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社会风俗,才能保持骨子里那份善良与淳朴。“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又有谁能不羡慕那样一个民风淳朴,邻里互助,兵民和睦的社会呢?而又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那些闪着光芒的人性之美才得以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 淳朴人情
    沈先生不惜笔墨的刻画人物的不同性格来体现人性之美。翠翠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农家女的形象,虽然缺少父母的爱,但在爷爷的悉心照顾下逐渐长大并拥有了一颗善良淳朴的心。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她懂得了乐于助人,不贪图富贵。翠翠是文中的一个矛盾所在。这样一个羞涩腼腆的女孩却在一次偶然中爱上了傩送,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悲剧。作者细腻抒情的文字将少女情窦初开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从对爱的渴望到对爱的觉悟再到对爱的执着,生动的写出的情之一字的美,也深刻地凸显了人性之美。
    阅读《边城》,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是一场与人性之美的约会。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接上条评论)
    (2)意象具有凄迷伤感的情感色彩。
    李商隐诗中的主要意象都是具有浓厚悲剧气息、感伤色彩的。李商隐身处日薄西山的晚唐时代,政治昏暗,民不聊生,各种矛盾日趋激烈,这导致他仕途艰难坎坷,他想逃避到情感世界中去,却又几经磨难,付出一腔真情却没有得到美满的爱情。这种种打击使他陷入哀伤、凄苦的泥淖而难以自拔,精神上的长期抑郁几乎将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所有追求剥夺殆尽了,他仅有的只能是精神生活——心灵的感受与体验了。末世之悲哀、感伤之情绪使他将对美好事物消逝衰减的哀挽作为抒情的基调,这种感伤的调子,使得他诗歌里面的一些主要意象都是伤感的,传达出深切的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悲叹。在这种伤感心态的驱使下,他诗歌中的灯烛、梦、嫦娥、枯荷、细雨、落花、夕阳黄昏、寒蝉孤鸿等都带有了悲剧色彩,同他的自身命运与境遇完美契合。还是《锦瑟》这一例子中,为了要表达自己“说不清”的迷惘、哀伤、落寞和惆怅,诗人把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物象外化出来,形成了锦瑟、弦、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月、珠泪、蓝田、日暖、玉烟等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迷惘感伤的朦胧意境,婉曲而微妙地表现了他丰富、细腻而复杂的精神世界。这浓烈的悲剧意识,使李商隐为中国古代诗歌增添了众多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富有凄迷伤感色彩的意象。
    二、大量的用典
    在追求诗歌朦胧美的过程中,李商隐成功地运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来遮蔽感情、埋没意绪,李商隐曾说“巧啭岂能无本意”,“楚雨含情皆有托”虽然这两句诗都有特定的含义,但借来说明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却是十分恰切的。他的诗含有寄托而因巧啭,感情遂被遮蔽,读者不易窥其奥秘。李商隐又善于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是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预示的情思韵味。这样,更使得他的诗歌增添了几分朦胧凄迷的色彩。《无题四首》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花,一寸相思一寸灰!
    首联用两个典故,东风、细雨、轻雷三种景物烘托想望难即、愁怀不展的期待与惆怅,是写实的意象。颈联用两个爱情故事喻女主人公对年少才子的爱慕之情。颔联颇不易解,尾联十分传神,把“相思”具象化为“灰”,交织着爱情的炽烈燃烧和燃尽后绝望的悲哀,令人想到,现实残酷,世事难料,不管爱情多么美好,也许到最后只换来深深的失落。四个典故在内容上并不相联,而是片断式地靠诗人抒发的内在情感链接起来,造成物象、意象的非逻辑、跳跃组合。而且义山诗中所用典故的物象、意象,大都色彩浓丽,或神秘诡谲,带有美感,或蕴含哀愁、彷徨、伤感的一致感情色彩,所以物象与意象又能相互映衬,加重了典故的片断性,加强了情感的连续性。典故数量之多,也造成片断性。典故意象的片断模式、结构的回环往复,表现朦胧情思,创造朦胧境界,虚化诗境,造成了意境的朦胧。
    正是由于李商隐诗中有着诸多运用独特,呈现出变幻多姿与凄迷伤感的审美特质的意象,并且,还在诗中大量地运用了各种典故。所以,使得其诗歌呈现出了一种凄迷伤感,朦胧多义的特色。历代以来,都为人们所喜爱。
    参考文献:
    1、《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晓红
    2、《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道客巴巴
    3、《朦胧、象征的诗美追求——李商隐诗歌的用典艺术》张四海

    暑假读唐诗

    各位亲,前段时间暴雨连绵,依然阻挡不了今日的夏蝉高亢,浓阴匝地。 许多人,包括我,都喜欢自由慵懒的假期。可是,我们也必须懂得假期不仅用于调整也用于沉淀和超越。 坚持阅读好书,...

  • 五十五班 廖智立
    荷月游记
    近心躁也,小院闲凉,念及荷塘,满月光洒,当有不常之景。月渐逝中,总角戏声渐消,妻抚子声,渐微渐眠,着衫起身。
    缘塘小路,幽郁少人近,月夜更显空寂,一望四面,蓊郁不能尽识,玉轮高悬,顿减阴郁,朦光方显。
    独行道中,此吾之宇也。似吾非吾,另一界也。类今之夜,思所欲思之事,行所欲行之处,畅所游矣。吾方知独处之妙,深醉于荷景无边。
    折曲此池,弥望田田。荷悬若舞,花藏静渚,见叶花相缀,揉涩相间,千珠竞色,碧星正悬。若名姝眼波相视。
    风送香随高歌远,叶颤花游轻雷惊
    叶相扶犹波痕凝碧,水脉脉遮无色无波
    月流如水,流叶花成波;雾泛似练,泛轻纱入梦。望日胧云,不成朗照,恰合此情。树疏月影,高木落阴,楞然若鬼。曲柳片影,凝画成荷。月色不匀,然光影成律,亦如名曲
    荷塘四面,重围少隙,唯留隙予月光耳。树色若烟,柳姿可辨,远山浮于树梢,大意留矣。灯亦倦也,困酣若眼。虽蝉蛙方兴,心生了无之感。
    若及采莲之事,久矣。六朝为盛,可由诗知之也。少女泛舟歌行,采莲者,观采莲者,多则盈岸,风流时也,元帝有赋曰: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
    嬉游一何乐,然人已尽去,无缘再见。
    更有西洲一曲适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此夜莲亦如诗,何令人不思江南,然仰头一视,门方掩矣,推门入,息已止矣。

    借佩弦先生文意,加我之私意,无知先生怪我否。
    一闲人而已 一八年夏 子云亭下

  • 月色闲游
    五十五班 李怡萌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屋里独坐,忽然想起日日夜夜走过的路,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窗外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电视机的频道自动切换,机械冷漠地播着广告。我轻轻地关了灯,带上门出去。
    沿着花坛,是一条曲折的石子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路的两旁,种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再住前走,是几棵银杏,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谈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慢慢地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学校里每天的小练习,白天里一定要应付的各科考试,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朦胧月色好了。
    前方昏暗的夜色中隐隐约约的显出四角方亭的轮廓。亭子不大,却很精致,像一个在夜色中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像是一位守望故人旧来的老者。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亭子的周围、花叶在风中舞蹈,不高的树肩并肩挨着舞动,发出了“沙沙”的音乐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更显趣味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方天地上。薄薄的轻烟浮动在亭子里。木做的亭柱仿佛经过时光的洗礼;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大摇曳的树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像潜行夜中的魔鬼一般;密密的银杏的倩影,却又像是刻在亭子上。亭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亭子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这些树将亭子重重围住,只在一旁留出这条小路、像是特地为月光留下。树荫上隐隐约约是身后楼房的轮廓只有些模糊罢了。树缝里漏出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像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鸡和远处深巷中的狗吠,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古人望月的情景了。喝着愁酒,对月当歌,何其风流、何其潇洒而月寄托的情感又是如此的美好与纯结。想起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为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如何洒脱的情态,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缘再见了。
    于是又记起《静夜思》的句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晚若有思乡人,这儿的月亮也算是明亮了。在这天边的夜色中,又有多少颗漂泊的心灵无处安放。这令我到底又有些感伤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在单元楼下。上楼开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只有电视机的屏幕依然发着淡淡的光。

    《荷塘月色》仿写

    仿写本篇的格式,圆形结构,结构清晰。 仿本文的修辞,凸显观察对象的特点,让景或者人更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本文语言,别有感觉。 如果上传评论区有问题,可以把电子稿发到我扣扣邮箱...

  • 论王维诗中的画面感
    高一55班 李怡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诗歌画面美的高度概括,那么,诗人诗歌的画面感到底体现在哪里?
    以《渭川田家》为例:“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一个“归”字,将夕阳静置下的村落涌入一群急跃的牛羊的画面铺展在读者眼前,由远及近,打破了画面的沉寂的静止状态,将一股田园家居的情味渲染开来。而“荷”“至”,“语依依”,则将几人负着农具,闲散而归,低声交谈的画面刻画的活影活现,营造出一种舒缓、自得的节奏感。
    再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个“流”字,生动的将泉水从石上滑落的画面展现出来:它清澈透亮,随石头曲折而下,或高或低,或宽或窄,在阳光下折射出不一样的色彩。“流”,写出了一种生命蓬勃,绵延不绝的动态感,透过其中,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闻到草木发出的清幽的香气。
    又看《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不仅基于“飞”字去听白鹭扑腾翅膀的声音,更由“啭”之音去想黄鹂婉转啼鸣的神情,声音与身形两两交叠,由内而外的使画面透出一种生机感。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而“画中又有动”,在画面中,各种层次相交叠,往往使一个动作显得意蕴深厚,也使得诗中画更富生机,令人回味无穷。

    五月的唐诗小论文

    请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查阅资料,思考探究,完成作业。 1.论唐诗中的自然风物 2.唐诗中的月 3.论王维诗歌中的“空”(禅意) 4.比较王维和陶渊明的田园诗 5.论王维诗...

  • 李白与酒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来文人大多爱好饮酒。而唐朝的酒,有一种盛况空前的景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长安城弥漫着的浓郁的酒香,铸就了李白的文思如泉涌。
    纵观李白之诗,写酒之处数不胜数。“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美酒与玉碗,郁金香与琥珀光,令人一扫身处外乡异地的沮丧凄楚,觥筹交错,唇齿留香,一个洒脱豪爽,放荡不羁的李白形象跃然纸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困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花烂漫,开怀畅饮,眼前不再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杯完后再一杯,耳边仿佛想起那句“将进酒,杯莫停”,表现出李白的不拘礼节,自由随心的态度;“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花黄金白璧买来宴饮与欢歌笑语时光,一次酣醉使我数月轻蔑王侯将相,写出李白青年时代裘马轻狂的生活,放浪形骸,大气洒脱的李白形象活灵活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语言豪放自然,音韵和谐统一,过去的日子像流水般纠缠,只得举杯消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无法摆脱,表现出李白的内心郁结,心绪之乱;“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别出心裁,说不仅我爱酒,天地也爱酒,否则天上为什么会有酒星呢?地上为什么会有酒泉呢?诗作近于戏谑,表现李白嗜酒且理所当然的自信与不羁。
    李白与酒,像是命定的夙愿,若世上无酒,李白还会是现在的李白吗?
    高一55班 李怡萌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