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120
    绵阳中学语文教研组市级课题成功开题

    涪江风萧萧,室内暖融融。11月25日下午,彭科友老师带领课题组部分成员在市教科所六楼会议室参加了绵阳市市级课题集体开题会,会议气氛热烈,让人振奋。 会议第一项...

  • 120
  • 120
  • 《史记》整本书阅读小结

    一、资源与策略 (一)版本选择 白文《史记》。中华书局或者岳麓书社版。 (二)阅读次第 1. 以人物(个人形象或者人物群像)为中心,以专题为形式,精选《史记》篇...

  • 《货殖列传》:卓识巨胆

    学生评论摘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天子诸侯尚且担心贫穷,何况普通百姓。物...

  • 《货殖列传》导读

    卓识巨胆,千秋雄文 ——读《货殖列传》 ...

  • “以身徇君,遂脱强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黄歇之义。”这是司马迁对春申君的综合评价。在战国四公子中唯一一个不是王室的人就是他了。但他和考烈王的关系却和兄弟无异。从他和太子时的考烈王一齐入质于秦到后来的为考烈王谋妻生子,他付出的不仅仅是对楚王的忠心,而更重要的是那种真诚的关怀。

    他自己把生死置之度外帮助太子逃回楚国。从这一点上看,也找不出什么不一般来。这是一个臣子所应该做的事。但是从他与太子的生活经历上看,这其中包含的绝对不仅是臣子的忠君,这其中或多或少的会有一种朋友兄弟之情。

    对于春申君的描述,在史书上也并不是很详细。但我读《史记》时总有一种感觉,这里面掺杂着一种非血缘甚至高于血缘的感情。也许是同其他三位王公子产生的对比,但我总认为春申君在楚国不仅仅是在尽着一个臣子之义,而是在维系和信仰着一种真情。

    考烈王本身不具有生育能力,但是春申君还是努力为他寻妻生子。这一点他没有跑得出“君为臣纲”的道德伦理,但后来的李园献妹到他家的时候,他竟把怀有自己骨肉的李氏献给了楚王,下一代楚王也就姓黄了。在这里我不敢说他只是为了维系熊氏楚国的基业,或多或少的他总也会有私心在里面。但是从这件事中,他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反而遭到了小人李园的杀害。

    司马迁感叹道,春申君当初上书秦昭王退兵,谋划送楚太子回国,是何等的大智大勇!后来却受制于李园,实在是太昏聩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是因为他没有听朱英的话吧?其实我认为,这一切恶果,还是他自己生活上腐化堕落,政治上走火入魔造成的。他执意自取灭亡,并不是朱英所能挽救得了的。

    大概朱英是他三千门客中唯一深有谋略并留下姓名的一位吧。
    38 郑长河

  • 战国四公子
    为了战国末年,秦始皇连横,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了建王朝的第一任皇帝。而对于六国,它们也有杰出人物封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人大都拜于四人门下,他们就是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和楚国春申君。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功,但多数功劳在于他们门人的指引,才使四公子有了权谋,可以和大国博弈。因此我认为谈四人有一个共同点:能用人,用好人,好用人。对于想为国出力的仁人志士来说,有了像四公子这样的贵族,他们自然就有了发挥自己的实力的平台。
    首先是赵国平原君,我认为他是最末的,因为此人感觉虽忠,却不善治国。赵国起初和秦国共争西霸,可被他玩脱了。他本人只想做一个君子,但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君子,可以说,他的门人很多就是来骗吃骗喝的。他的功劳多在于门人,想毛遂之类的,而本才能不高。
    其次是齐国孟尝君。他有点头脑,但无大脑,他不能有效地处理国内国外关系,所谓时势造英雄也是如此。好在其能用好手下,善听,为人相对圆滑,这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值得表扬的。
    再者是楚国春申君。本来在早年他很有才华,有远见,也为楚国 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可到了晚年却鬼迷心窍,为了大权,不惜给国君戴上绿帽子。他的野心太大,有自傲,最后被满门抄斩,死的很惨,他这是恶报,道德败坏之人,能力再强也不能用。
    相比前三者,我比较欣赏魏国信陵君。他有时虽然犹豫,但却冷静,总是能最好的发挥出做事效果,在各大战役中他都有涉及。他有才略,为赵偷符,常人可不敢,因为在古代那可是要斩头的。我比较惋惜的是其晚年,遭人陷害,却选择相信国君,日渐消沉,却只换来一杯毒酒,他几救魏王,却被自己尊敬的王赐死,回想当时,信陵君一定是流着泪把毒酒一饮而尽吧!
    先不论其他,战国四公子不光在抗秦方面还是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门客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些是值得大家肯定的。 17.38黄同兴

  • 春申君应该是能力最强的,和其他几位根正苗红王室血统不同,春申君屌丝出身,本来是食客,做到驻秦国大使,成功制止了秦国伐楚的计划,又拥立考烈王,终于成为四公子中唯一的非王族成员。和其他三人不同,其他三人的能耐是养士,春申君自己就是个士。虽然他晚期玩脱,政治不正确(异姓代国,反贼),但个人成就仍属最高。

    梁志豪

  • 春申君。 春申君是一个不畏死亡而帮助太子返回楚国的好臣子。从中我们更能看出的是一种至死不渝的朋友情、兄弟情。
    并且春申君在大公无私之中还混杂着一些私心。楚考烈王本不具有生育能力,但他坚持为他寻妻。而最终却是怀有自己的骨肉的李氏成为考烈王的妻子。其下一代一定姓黄。
    司马迁说“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後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他认为是黄歇没有听朱英的话。而我却认为这是他自己生活的腐化导致的
    春申君是一个有勇有谋却又败在自己手里的臣子。

  • 信陵君魏无忌

    我对战国四公子这四个人都是十分钦佩的,他们都很聪明,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会用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手下门客的故事,并且他们不因自己门客有才能而嫉妒。只凭这一点,我觉得如果在像三国时期,他们四个都能当刘备一样的人物。
    我对信陵君魏无忌有很多可惜,一心为国最后却落了个不得重用。这当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魏王被挑拨离间,但如果没有猜疑,魏王能被离间吗?我觉得当赵王在边界是打猎而不是入侵这个事从信陵君口中说出时,魏王心中就有了打压他的念头。
    古代做臣最多的就是“伴君如伴虎”。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大臣知道的比自己还多。会做臣的人他就算是知道的多,但他也要装作不知道。但信陵君这件事上就一点都没有做好,他这样说“我知道赵王的一举一动”,在魏王听来就是“我既然能知道赵王一举一动,你魏王一举一动不也在我的掌握之中?”
    这时,我已为信陵君叹了一口气,他是无法被重用了。后来,他手握兵权。这又是一个危险的位置。果然,由于离间,魏王疏远了他。最后看到他自甘堕落,最后去世,让人为他惋惜不已。

    38班 杜家蔚

  • 最喜欢战国四公子中齐国的孟尝君。
    知乎上有一段这样的评价:孟尝君是个知错能改、貌似宽厚的大叔,所以手下海纳百川,冯弹剑也有,鸡鸣狗盗也有;但他手下的人大多是才巧之辈,可见他是生活型的。

    我读了《孟尝君列传》后,体会到了孟尝君对国家的忠心,孟尝君列传读后感。他足智多谋,待人和气,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谦让,他虽然出身低贱,门第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尝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养活他,他的妻子偷偷养活了他。孟尝君从小就苦读兵书,一有空就学习,十二岁时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兵书来滔滔不绝。这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才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国使者。孟尝君对卫国使者说了降齐国和联盟的好处,卫王立刻降了齐国,从此孟尝君的名声也传扬各国。晋楚两国请孟尝君为太子,孟尝君急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背叛国家,做出不忠义的事。齐威王同大臣苏代前来迎孟尝君,封他为丞相。在后来的日子里,孟尝君又利用秦与韩、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机出兵,夺取了三郡,受到了齐王的信任。奸臣吕计心怀嫉妒,诬陷孟尝君反叛齐国,当时的齐闵王是个昏君,他听信谗言,便准备对孟尝君削职,许多人暗暗唾骂齐闵王昏庸,朝廷的忠臣个个辞官回乡。孟尝君见因为自己使得朝廷大乱,便弃官回乡。
    孟尝君死后,其子争相夺权,齐、魏两国趁机联手消灭孟尝君全族,并瓜分其土地。这恐怕是孟尝君生前所不能预料的吧!

    从孟尝君的身上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勤学苦练、奋发图强地学习,用功读书,为国家奉献自己知识的力量,长大好好报效祖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面对极大的诱惑时,不能做出对国家有伤害的事情,不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当别人误解你时,你要冷静,不能冲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别人说出自己并没有做这件事情,要以大局为重,宁可舍弃自己利益。不能因为别人的对自己的偏见从而放弃,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宁舍弃小利,换取祖国太平!

    (◞ꈍ∇ꈍ)◞……涂一民

  • 提到战国四公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他们之中声明远扬的信陵君魏无忌,作为四大公子的老大,他也算是战国历史上排得上名号的一个大人物。
    而为何信陵君会成为四大公子之首呢?
    相较于其他三位的事迹,信陵君最重要也是他特有的一个优点那就是仁厚,对人非常温和,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四人中招揽的门客最多,声望也是最高的一个。
    司马迁评价他是“不耻下交”,正如他对待看门老大爷侯嬴一样,面对这位老人因猜忌而设下的难关,信陵君不气不燥,反而耐心地接受他的为难,不因自己身份比他高贵而心高气傲,这也是为什么侯嬴能够忠心耿耿地追随他一辈子,最后还不惜为他付出了性命。
    而信陵君真的就是一个如此完美的人吗?
    其实不然。就说他“窃符救赵”的故事。
    从他个人层面来讲,赵国的平原君夫人是他的姐姐,赵国陷入危难,平原君又屡次送信来求救,只因他的声誉和品德是各国诸侯所称道的,于情于理,他会舍命相救,所以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选择与赵国共存亡。这一点是值得称赞的。但最后他选择了窃兵符,可不管怎样,他都是解救了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从魏国的国家层面来讲,他这么做确实有些不妥。他没有考虑到帮助赵国击退秦国以后,很有可能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灾难。
    而之后信陵君受到了赵王的嘉奖,他也自以为这全是自己的功劳,所以有些飘飘然了。但他的门客却提醒他这么做会给他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声明受损,所以他又表现出谦恭的模样,对于赵王的嘉奖也有所推辞,从而给他留下了退路,也保全了名声。
    由此可见,在这战争中,他们的品德只是用来对赌的筹码,作为自己立足于这片焦土上最有力的武器。
    但不得不说,信陵君才智过人,为人也是不错的,他无论如何,都值得后人赞扬。
    38zy

  • 战国四公子
    写这篇文章前我先想问司马迁为啥要写战国四公子?
    因为很多同学都发了,其实大家观点都大同小异,不一样的大家也可以讨论,所以就不一一评价四公子了我找几个点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1.对于四公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基本都有写到他们的为国献力,但是他们真的就“忠”吗?我认为他们都并没有全心全意的服务于君王,孟尝君差一点做了木禺人,平原君贪得无厌,魏公子恐王怒之而居赵十年之久,春申君献孕姬(有人说是假的,但仍然可以从它处看出他对利的欲望)。我又想可能历史上本来就没有哪一位臣子是真正的服从于王的。当然那些君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好像都不怎么懂?人嘛,欲望的化身,又不傻,谁还不为自己谋点利嘛。所以不必批判什么,谁又真的能全身而退呢?
    2.我试着把自己放在四公子的位置上,看看哪些事是我做不到的,找找他们的优点(为什么没找出缺点,我觉得是坏人好做,好人难当)。①庶出的“我”不敢同父亲争论自家的贪污,这一事还是可以看出孟尝君的过人之处。(只是不知道当时兴不兴“孝”,不兴的话我也可以哈哈哈哈哈哈哈)②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我可能能做到几分但一定达不到他,还有他那一泣我是不行,另外我觉得呆在赵过十年不至于吧?(嘿嘿,突然找个理由出来,正是因为他那一泣可以看出他对杀将军这件事的身不由己,你们他一定会觉得魏王更是会怒其,归魏不仅是救魏救己,更是自己对杀将军那件事的一个释怀吧!他怎么会不知道魏王肯定不会怒他嘛,比起那位将军他肯定更重要塞,而且也是做了件扬威的事,他就是无法面对罢了)。③春申君和平原君找不出,但并不是我认同他们做的事,有些事不赞同但并不代表如果我是他就做不出来……
    3.想仿写一段话
    一切谈论都不免可笑,包括企图写一篇以“战国四公子”为题的文章。某一个企图写这样一篇文章的人,必会在其文章的结尾处发现:问题永远比答案多。除非他承认:历史的问题即是历史的答案。(史铁生“爱情问题”)
    38班 杨诚伟

  • 平原君门下贤士非常多,并且十分看重自己门客的观点意见,他自身有很多不足,但在各贤士的指导下,也让他树立了一定的威望,可见他是以为善于倾听的领导者。在文章一开始,司马迁边记载了平原君斩笑躄者美人头一事。在起先躄者对平原君说其美人笑他时,平原君不以为然,没有做出行动。但当他发现门客渐渐离他而去时,他感到奇怪,才明白原因。从这写出他对门客的重视,且之后他“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这里司马迁写出了平原君的诚意,之后写到“门下乃复稍稍来”也是司马迁对他的肯定。通过写平原君门客的明辨是非侧面表现出平原君会看人之准。之后是毛遂自荐一事。毛遂真得很不简单,首先能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勇敢的站出来推荐自己,之后也正是他凭借精湛的口才说服楚王与赵国订下合纵盟约。在这里也赞赏了平原君的敢于用人,在一开始他未听说过毛遂,并不想让他去,但听了毛遂的话,他最终同意,写出平原君用人的大胆。在事成回国后,平原君也表达出他的愧疚,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这里并非平原君的奉承,而完全是其肺腑之言。这是司马迁对其能认识自己错误、知错即改的肯定。李同对于平原君提出的意见,其实也很好说明了平原君的缺点:他过于看重私人利益,而不放眼整体。家中姬妾众多,精美的饭菜吃不完,还有各种珍宝器物。这里也是司马迁借李同之口说出平原君的不足,与文章最后“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对应,批评其不能识大局。司马迁写得最后一个平原君门客是公孙龙。公孙龙作为其门客时,也提出非常好的批评建议,被平原君采纳,因此“平原君厚待公孙龙”,但之后司马迁只用了一句话说因邹衍访赵国时,驳斥公孙龙离坚白的命题,平原君便辞退了他。这里衔接之紧凑,也是司马迁写出了平原君的敢爱敢恨。司马迁对平原君整体的评价还是褒义居多,称赞其为乱世中有才气的公子,但也很不客气的指出他贪图私利不识大局的缺点。

  • 38班康宗堂 读完了四公子列传,感触颇多,让我印象最深的第一点竟然是历史的记录者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因为司马迁笔下的信陵君明显高于其他三君,让我不由得怀疑这其中有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因素。不过抛开这些想法,信陵君确实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礼贤下士,谦虚谨慎,能听的进门客的谏言,甚至达到了“倾平原君客”的地步。虽说这里面也有平原君自己的原因,但信陵君的人格魅力也可见一斑,让人不由得佩服。尤其是在侯赢和朱亥的事件中,他谦恭礼让至极,俨然一股长者之风。个人在四公子里最不喜欢黄歇,他把怀有自己孩子的妾送给楚王,表面上是为了楚国的未来,但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他究竟是为了个人利益多些还是为了国家利益多些。这种和吕不韦相似做法的行为让我很难对他有好感,倒不是因为他欺君,只是因为这种做法实在有违个人思想,而且这种行为也是对妇女的极大不尊重。而且,他和信陵君外的另外2公子都有个通病,那就是在关键是刻对自己的门客不够信任,不接受他们的谏言而导致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甚至导致像黄歇这样的惨死,让人不禁又气忿又感叹。不过偶然在网上又看到有说法说黄歇献妾的这件事是后人捏造的,不过说法又不是很令人信服,不得不再次感叹史料真实的重要性。而孟尝君最后“狡兔三窟”的结局让我感觉他一心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虽然我个人对这种做法不很反对,但毕竟“在其位谋其政”,让我看着不大舒服。以上纯属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 38班康宗堂 读完了四公子列传,感触颇多,让我印象最深的第一点竟然是历史的记录者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因为司马迁笔下的信陵君明显高于其他三君,让我不由得怀疑这其中有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因素。不过抛开这些想法,信陵君确实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礼贤下士,谦虚谨慎,能听的进门客的谏言,甚至达到了“倾平原君客”的地步。虽说这里面也有平原君自己的原因,但信陵君的人格魅力也可见一斑,让人不由得佩服。尤其是在侯赢和朱亥的事件中,他谦恭礼让至极,俨然一股长者之风。个人在四公子里最不喜欢黄歇,他把怀有自己孩子的妾送给楚王,表面上是为了楚国的未来,但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他究竟是为了个人利益多些还是为了国家利益多些。这种和吕不韦相似做法的行为让我很难对他有好感,倒不是因为他欺君,只是因为这种做法实在有违个人思想,而且这种行为也是对妇女的极大不尊重。而且,他和信陵君外的另外2公子都有个通病,那就是在关键是刻对自己的门客不够信任,不接受他们的谏言而导致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甚至导致像黄歇这样的惨死,让人不禁又气忿又感叹。不过偶然在网上又看到有说法说黄歇献妾的这件事是后人捏造的,不过说法又不是很令人信服,不得不再次感叹史料真实的重要性。而孟尝君最后“狡兔三窟”的结局让我感觉他一心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虽然我个人对这种做法不很反对,但毕竟“在其位谋其政”,让我看着不大舒服。以上纯属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 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本篇突出描写了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的形象,表现了他礼贤下士的品德,并记叙了他在侯赢、如姬、朱亥等人帮助下窃符救赵的壮举。信陵君能不畏强暴,挺身而出,从大局考虑,不计个人生死,这种精神与当时“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一样,是值得称颂的。
    但是《魏公子列传》究根结底是赞颂信陵君的,作者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突出了信陵君他不畏强暴,挺身而出,从大局考虑,不计个人生死的品格,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胸怀,,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作者洋溢出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在后世读者心中塑造了信陵君高大的形象,也感染了读者的心怀。
    作为两千余年后的人,我以一种仰慕的心情读完了这篇《魏公子列传》,也浏览了许多人对信陵君的评说,窃符救赵究竟是识大体、顾大局还是损国利、伤主威,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看法,我不想去苛求些什么。信陵君祠堂内有副对联:“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如公子般善于纳谏,不居功自傲,居高位而为人谦虚、待人尊重,当今世上又有几人呢?今人总以一种怀疑的目光看古人,不知则其善者而从之,反而缺乏应有的尊重,这真的是大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