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奏折中没有提到、甚至不敢说出口的,是大变局中的第三个变量——国内族群矛盾的激化。 族群,是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地域、宗教、血缘等因素而形成的群体。“民族”一词出现之...
李鸿章在奏折中没有提到、甚至不敢说出口的,是大变局中的第三个变量——国内族群矛盾的激化。 族群,是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地域、宗教、血缘等因素而形成的群体。“民族”一词出现之...
然而,大清重组武装力量的进程并不顺利。 由于骑兵丧失了传统军事霸权,满蒙八旗马队的战略地位逐步被湘军、淮军等新式武装所取代。为了重塑满蒙八旗在国家内部的军事优势,清政府不惜耗...
大变局中的第二个变量,是传统安全威胁的转变。 数千年来,大一统中原王朝由北往南的国防线,与15英寸(380毫米)等雨量线大致重合。这条线,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势力范围的分界...
起初,大清还认为“蛮夷”仅仅是拳头硬,文明开化程度与中华相距甚远。然而,在与英法等国进行深入接触后,大清终于意识到,他们与历史上的“四夷”截然不同。 这些“蛮夷”不但拥有强横...
在大清帝国朝堂上,既有像叶名琛这样的太极拳高手,更多的还是对“蛮夷”持强硬立场的鹰派。 两次鸦片战争中,从道光、咸丰皇帝,到军机大臣、六部官员、地方督抚、军事将领们,起初都卯...
然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类有史以来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一度远在天边的西欧“蛮夷”密集造访中国,东西方两种文明开始频繁碰撞、摩擦。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18...
从公元前11世纪至19世纪,“中国”融合“四夷”的历史一再重演,中华文明对“蛮夷”的吸引力和碾压性优势被反复印证。 三千多年来累积的心理优势,让历代中原王朝坚信:“中国”是全...
李鸿章认为,这场大变局,肇始于“蛮夷”的侵袭。 “蛮夷”,是大变局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变量。 那么,“蛮夷”又是什么? 按照西周的传统理念,蛮夷又称四夷,泛指东戎、西夷...
咸丰帝绝望地发现,帝国的存亡、自身的安危,居然要看蛮夷是否肯手下留情。 面对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别无办法,唯有委派恭亲王奕䜣留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谈判,苦苦哀求列强放大...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爱新觉罗·奕詝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终年31岁。 奕詝是大清帝国第九位、也是最后一位实际掌握最高权力的皇帝。他的庙号叫文宗...
当嘉庆皇帝犹犹豫豫、患得患失之际,地球的另一端正在发生沧桑巨变。 19世纪初,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从法律上粉碎了西欧封建领主制度,巩...
北宋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本意是在青黄不接之际,以低利率将钱粮贷给百姓渡过难关,从而遏制高利贷盘剥,打击土地兼并。这项改革举措,曾在浙江鄞县等地进行试点,并大获成功。但是,当青...
有的人死了很多年,还不能被盖棺定论。 但是戈尔巴乔夫还没有死,就已经被盖棺定论了:这是一个可怜人。 这是一个想要拯救国家,却最终摧毁国家的人; 这是一个想为了人民的福祉改革,...
在大清帝国,改革有过成功的先例。 嘉庆帝的祖父、雍正皇帝就曾大刀阔斧清查亏空、积欠,推出养廉银、耗羡归公和摊丁入亩制度,整肃了吏治,深刻变革了帝国经济秩序,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
嘉庆帝的吏治整肃,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宽容放纵的总基调,以至于执法不严、违法难究,各种歪风邪气进一步蔓延,让原本的小毛病养成了大问题,原本的大问题演变为危如累卵的重症。 就这样,...
整肃行动历时两年。 两年后的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六月十四日,嘉庆皇帝再颁御制《勤政爱民说》。 这封诏书中,皇帝痛斥官员们“为政全无实心,爱民并无实惠”,“此等具臣,即...
为了挽救帝国于危亡,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迅速行动起来。 “癸酉宫变”后的5天内,嘉庆帝先后开革了6名大学士中的3位、12名尚书中的3位,斥退1位亲王,半年后又将1位亲王夺爵...
时光倒流20多年,在嘉庆皇帝之父——乾隆皇帝统治后期,大清帝国走上了文治武功的巅峰。 乾隆帝以“天下共主”的身份,牢牢掌控着这个1453万平方公里之遥的多元复合帝国。 在中原...
其五,财政问题、金融问题和鸦片问题初见端倪。 军费、旗人、漕运、河道,号称清帝国的四大吞金巨兽。嘉庆时期,国家在常备军军饷、南粮北调、治理黄淮河、旗人生计等方面的开支,年均3...
其四,军备全面废弛,庞大的常备军基本沦为“花瓶”和“摆设”。 大清帝国的正规军,主要有八旗和绿营。从顺治初年到乾隆末年,这两支军队用切身经历,生动诠释了从天下劲旅蜕变为乌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