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奏折中没有提到、甚至不敢说出口的,是大变局中的第三个变量——国内族群矛盾的激化。 族群,是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地域、宗教、血缘等因素而形成的群体。“民族”一词出现之...
李鸿章在奏折中没有提到、甚至不敢说出口的,是大变局中的第三个变量——国内族群矛盾的激化。 族群,是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地域、宗教、血缘等因素而形成的群体。“民族”一词出现之...
然而,大清重组武装力量的进程并不顺利。 由于骑兵丧失了传统军事霸权,满蒙八旗马队的战略地位逐步被湘军、淮军等新式武装所取代。为了重塑满蒙八旗在国家内部的军事优势,清政府不惜耗...
起初,大清还认为“蛮夷”仅仅是拳头硬,文明开化程度与中华相距甚远。然而,在与英法等国进行深入接触后,大清终于意识到,他们与历史上的“四夷”截然不同。 这些“蛮夷”不但拥有强横...
大变局中的第二个变量,是传统安全威胁的转变。 数千年来,大一统中原王朝由北往南的国防线,与15英寸(380毫米)等雨量线大致重合。这条线,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势力范围的分界...
在大清帝国朝堂上,既有像叶名琛这样的太极拳高手,更多的还是对“蛮夷”持强硬立场的鹰派。 两次鸦片战争中,从道光、咸丰皇帝,到军机大臣、六部官员、地方督抚、军事将领们,起初都卯...
然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类有史以来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一度远在天边的西欧“蛮夷”密集造访中国,东西方两种文明开始频繁碰撞、摩擦。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18...
李鸿章认为,这场大变局,肇始于“蛮夷”的侵袭。 “蛮夷”,是大变局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变量。 那么,“蛮夷”又是什么? 按照西周的传统理念,蛮夷又称四夷,泛指东戎、西夷...
从公元前11世纪至19世纪,“中国”融合“四夷”的历史一再重演,中华文明对“蛮夷”的吸引力和碾压性优势被反复印证。 三千多年来累积的心理优势,让历代中原王朝坚信:“中国”是全...
咸丰帝绝望地发现,帝国的存亡、自身的安危,居然要看蛮夷是否肯手下留情。 面对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别无办法,唯有委派恭亲王奕䜣留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谈判,苦苦哀求列强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