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儒与道的碰撞
    屈原因自己晶莹洁白的品格蒙受世俗的污垢,而投入滚滚江流,葬身鱼腹。一个既有政治眼光又有文学才干的政治家文人,抱着石头投入汩罗江中自杀了。可怜屈原一生被小人所谗,被昏君所放,令人深感悲哀,他身为楚王宗室,爱家爱国,不能像其他游士脱身远举,引他方势力以反噬自己之家邦,于是只有一死殉国,他的思想气节,在战国时代实属少有,司马迁对屈原十分敬慕,对其悲惨遭遇也很同情。
    而屈原贾生列传,将战国时楚国屈原和和汉代贾谊二人合写在一篇,则必然是有相似之处或联系的。因他们都衷心为国,才能卓越,但又都不受重用,遭到排挤,结局悲惨,而屈原写过离骚,贾谊写过吊屈原,二人都喜欢写作辞赋,屈原确实是受排挤,最后沉江,贾谊少年得志,见识深渊却缺乏耐心,最后作为长沙王太傅落得哭死的悲惨结局。
    而在湘江边上遇到的渔翁,却劝屈原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这跟司马迁读过服鸟赋后对把生死同等对待,不把职务升降看得重要的茫然若失是区别不大的。
    屈原贾生之死,是悲剧,更是警诫。
    13 代书睿

  • 儒与道的碰撞
    屈原因自己晶莹洁白的品格蒙受世俗的污垢,而投入滚滚江流,葬身鱼腹。一个既有政治眼光又有文学才干的政治家文人,抱着石头投入汩罗江中自杀了。可怜屈原一生被小人所谗,被昏君所放,令人深感悲哀,他身为楚王宗室,爱家爱国,不能像其他游士脱身远举,引他方势力以反噬自己之家邦,于是只有一死殉国,他的思想气节,在战国时代实属少有,司马迁对屈原十分敬慕,对其悲惨遭遇也很同情。
    而屈原贾生列传,将战国时楚国屈原和和汉代贾谊二人合写在一篇,则必然是有相似之处或联系的。因他们都衷心为国,才能卓越,但又都不受重用,遭到排挤,结局悲惨,而屈原写过离骚,贾谊写过吊屈原,二人都喜欢写作辞赋,屈原确实是受排挤,最后沉江,贾谊少年得志,见识深渊却缺乏耐心,最后作为长沙王太傅落得哭死的悲惨结局。
    而在湘江边上遇到的渔翁,却劝屈原随波逐流,推波助澜,这跟司马迁读过服鸟赋后对把生死同等对待,不把职务升降看得重要的茫然若失是区别不大的。
    屈原贾生之死,是悲剧,更是警诫。
    13 代书睿

    《屈贾》:儒与道的碰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道家的选择。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就是一场儒与道的价值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碰撞? 要求: 一、采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