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做学问也好,处事也要,真的是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任何事情都是自己的心来决定的,它决定了你看到了什么,决定了你听到了什么,也决定着你要怎么去做。这...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做学问也好,处事也要,真的是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任何事情都是自己的心来决定的,它决定了你看到了什么,决定了你听到了什么,也决定着你要怎么去做。这...
一般人看待事物更容易看到已经发生的,能够实际看到的,对于没有发生或是当下没有实际看到的事物,都不容易觉察。而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多变,只是看到外在的表现形式,在外在的事物上用功...
修身在正其心。心,是身体的主宰,眼睛虽然能看见,但指挥眼睛的是心;耳朵虽然能听见,但指挥耳朵的是心;嘴巴和四肢虽然能说能动,但指挥嘴巴和四肢的是心。所以要做到“修身”,在于体...
王阳明先生的门生感叹先生从征讨宁王藩篱以来,天下诽谤讥议的人更多。王阳明先生让各位门生谈谈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看这件事的原因所在。有的人说嫉妒的人增多了,有的人说支持不同言...
人有空明的灵魂,才有良知,那天地万物,像草木瓦石之类有没有良知呢。有的,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天地万物和人本为一体,这个整体最精粹的地方是人心的那一点灵敏聪明。就像山涧...
“率性之谓道”就是道心,但只要加一点个人的私欲就是人心。道本来是无声无味的,所以说是“惟微”;依照着人心去做就存在许多不安稳的因素,所以说“惟危”。性即是良知,人之初生良知就...
心中没有恶念,是否还必须特意去存个善念呢。不用,心中去除了恶念,剩下的就是善念,就已经恢复了心的本体了。就像被云遮蔽了的太阳,云散了太阳光就恢复了。对于学习和存养自身都是一个...
我们这些人要致知,只不过是各自顺应自己天分的程度去做。今天良知发现了这里,就顺承今天的良知去扩充到底;明天的良知又有所发现,就从明天的良知扩充到底,跟别人讨论学问,也必须顺应...
这良知人人都有,圣人只是保全了它,没有障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不会息止。这也就是学,只是天生的成分多一些,所以称之为‘生之安行’。一般人在孩提的幼童时代没有不完全具...
人之初生,心性本纯良,后天的引导跟学习很重要。如果从幼儿开始就好好的存养他的心性,给予好的德行的引导,就能减少私欲对本心的蒙蔽。而幼儿喜欢嬉戏玩耍是本性,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引导...
圣贤论学问,大多是根据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事件而言,虽然所说因人而异,但他们功夫的主旨,却完全吻合的。因为天地之间,原本只有这个性,只有这个理,只有这个良知。良知只有一个,随便...
天地之心为人,心是人的主宰。人之初生就有了心,有了良知,圣人与寻常人无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事物的变多,人会产生各种私欲,有的人克去了它,保留了自己的初心,有的人任其发展,...
说到做学问,贵在内心有所得,反求于心,感到不对的,哪怕话出自孔子,也不敢苟同,反求于心,感到正确的哪怕话出自寻常人,也不敢不同意。对于做学问而言王阳明先生坚持自己探索,敢于思...
天性,只有一种。仁、义、礼、智,是天性的性质。聪、明、睿、知,是天性的资质。喜、怒、哀、乐,是天性的情感。私欲、外气,是天性的障蔽。资质有清有浊,情感有过有不及,而障蔽有深有...
人心只有一个,天理也就只有一个。是浑然天成的,人之初生便存在,常人与圣人并无二致。心之唯一,理之唯一都是固定不动的,没有动静之分。确立了自己的良知,觉知到自己的本心也就是顺应...
周道通做学问时容易困惑容易忘记的现象是在于他是立了志但立的志还不够真切,就仿佛一个人想得到一件事物的心还不够迫切。对于做学问来说最要紧的就是立志,拥有这种志向是开始,只有拥有...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生而知之。人之初心与圣人的心一开始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生出了‘有我’的私心,被小我所离间,被物欲的蒙蔽所阻隔。广阔的心变狭小了,通...
“格物”、“致知”,产生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想法叫做意,知道如何去做到叫做知,切切实实地做到叫做致知。良知与细节项目的随时变化相比,就像是规矩尺度与方圆长度相比一样;细节项目的随...
王阳明先生的这几封信全是在解答对“知行合一”的疑惑,有的担心人们会因为王阳明先生的言论而一味的追求内心的存养而抛弃万物的事理,有的担心存养心性而不能落于实处在遇事时不能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