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
原文: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傍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辩。 先生曰:“尔病...
原文: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译文: 白天求学致知觉得烦躁混乱,就静坐。觉得懒得看书,就要去看书。这...
原文: 陆澄①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
徐爱跋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
原文: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时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
原文: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爱曰:“...
原文: 爱问文中子①、韩退之②。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贤儒也。后人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 爱问何以有拟经之失。 先生曰:“拟经恐未可尽...
原文: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工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 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
感谢关注呀,
《传习录》(徐爱录)〔7〕原文: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
原文: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
原文: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工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①、惟贤②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
原文: 郑朝朔①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
原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①。”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
[原文]: 爱问:“‘在亲民’①,朱子谓当作‘新民②’。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
徐爱[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90%E6%9B%B0%E4%BB%81/21961673?fr=ge_ala]引言: ...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1573年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二十五岁时(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
博主好,文章很棒。但是想请你看看我发的一篇文章,有点浅浅的见识,望回复。https://www.jianshu.com/p/c7eba28ab97a
海内外孤本——赵秉忠状元卷,全文及译文来啦!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1573年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二十五岁时(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