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16 何尧坤
    君不过明与昏,臣亦不过是庸与良。而当君与臣愈合时,也不过就是只有4种情况:君明臣庸,君明臣明,君庸臣庸,君庸臣明。
    君明臣明的例子就多了,大多是出现在朝代的前中期:汉代的刘邦和张良等便是更好的典范。张良一心为刘邦,为刘邦提建议、拢民心;而刘邦也是极其信任张良,几乎国家大事事事都会听取张良的意见,最终得以让刘邦称帝。而反观同时的项羽与范增就可以说是反面教材了。亚夫范增可以与留侯张良是相提并论的,但项羽相比于刘邦在政治方面就要差了许多了,他更多是一名武将,而非是政治家—他太注重情感,而没有政治场上的果敢。在鸿门宴上,他收到范增的举玦暗示,但却视而不见,最终让刘邦安然离开,也就有了后来的失败结局。同样是君庸臣明的还有三国时期刘禅与诸葛亮的故事。
    而君庸臣庸就更多是在朝代的末期了。就比如明代一样,明代末期大新文字狱让文化受到极大限制,还有在当时内阁锦衣卫的横道,最后更是让一太监掌握国家大权,专断国政,让人们“只知忠贤,而不知皇上”。
    君与臣的故事有许多。但我认为君与臣的关系或许会影响国家的兴衰,但不能决定。国家的兴衰或许更多是因为民心的所向。只要皇上得民心,那么国离盛也就不远了。那么君一定是明,而明君也具有辨人的眼,那么麾下也就多贤丞。
    民心之向则为国之盛。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16班 何尧坤
    自古儒与道便是中国的两大派系。而在其中,免不了的会有思想、理念的碰撞、摩擦。
    屈原曾在被贬之时,散步于江边。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叹息于楚王眼光不到,自己遭人陷害。说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时便“偶遇”一渔夫,渔夫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说啊,举世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一起混沌呢?世人皆喝醉了,那你为何不能也喝醉呢?这便是有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碰撞了。
    屈原是儒系代表,而渔夫则是隐世的道家之人。在汉代前儒家思想便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屈原明知自己在楚国已是不能被重用,但仍不放弃,尽力而为。而渔夫则可能是在官场失利后隐居于世的,他充分展示了道之思想:知不可为而安之素若。
    曾经的也有这样一个事例: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传递儒之思想,但一路上饱受风餐露宿,受尽饥饿困顿。在一途中,孔子的弟子迷失于一森林之中,未能找到老师与同学。却不想又“偶遇”一农夫,农夫见他,问清来路后,便领入家中,让这弟子吃好、喝好、住好。第二日又为他找到孔子。
    这又何尝不是儒与道的碰撞。虽然农夫并未说什么,但他的做法却又何尝不是想告诉孔子,你吃尽了劳困艰险,却无一国采纳你的建议,为什么还要坚持呢?而孔子也坚持其思想,即使不能成功,没有好的结果,却仍会坚守。
    儒与道的思想似乎是对立的。儒追求的是规矩,而道却有着自由。所以他们会有碰撞与摩擦。但儒道不分家,他们亦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是为了利国利民,只是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他们都是为了百姓有着自己的思想追求,让百姓从君王的束缚着挣脱出来。
    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造就不同的人生,这时碰撞摩擦的。但种种大道的终点总会是一条路的———当一人将一条路走尽,走透之后,便是相同的,如孔子,他是儒道的创始人,他算是顶峰,但对他来说,规矩又何尝不是虚设,对老子说,他有着无为,追求自由,但亦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底线。
    儒道就如阴阳,既相对却又相合。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把便会使这个世界更加完善,更加进步。

    《屈贾》:儒与道的碰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道家的选择。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就是一场儒与道的价值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碰撞? 要求: 一、采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