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何尧坤
君不过明与昏,臣亦不过是庸与良。而当君与臣愈合时,也不过就是只有4种情况:君明臣庸,君明臣明,君庸臣庸,君庸臣明。
君明臣明的例子就多了,大多是出现在朝代的前中期:汉代的刘邦和张良等便是更好的典范。张良一心为刘邦,为刘邦提建议、拢民心;而刘邦也是极其信任张良,几乎国家大事事事都会听取张良的意见,最终得以让刘邦称帝。而反观同时的项羽与范增就可以说是反面教材了。亚夫范增可以与留侯张良是相提并论的,但项羽相比于刘邦在政治方面就要差了许多了,他更多是一名武将,而非是政治家—他太注重情感,而没有政治场上的果敢。在鸿门宴上,他收到范增的举玦暗示,但却视而不见,最终让刘邦安然离开,也就有了后来的失败结局。同样是君庸臣明的还有三国时期刘禅与诸葛亮的故事。
而君庸臣庸就更多是在朝代的末期了。就比如明代一样,明代末期大新文字狱让文化受到极大限制,还有在当时内阁锦衣卫的横道,最后更是让一太监掌握国家大权,专断国政,让人们“只知忠贤,而不知皇上”。
君与臣的故事有许多。但我认为君与臣的关系或许会影响国家的兴衰,但不能决定。国家的兴衰或许更多是因为民心的所向。只要皇上得民心,那么国离盛也就不远了。那么君一定是明,而明君也具有辨人的眼,那么麾下也就多贤丞。
民心之向则为国之盛。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