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香港
  • 短篇小说:崩塌

    1. 这件事情从我的一个梦开始。 上周六,我睡得实在太晚了,因为看一本书,总想知道它的结局是怎样的,最后就越来越晚,看着手机上时间来到了夜里三点半钟,知道自己该睡了,否则又会...

  • 弗洛伊德曾认为梦是人潜意识的展现(present the subconsiousness), 而在这篇《凤阳士人》中,蒲老师也对此有所暗示。孤独始终是文学的一大主题,不论是诗人,小说家,心理学学者还是评论家都对孤独有着各具特色又同具共鸣的理解。文学中对于异化(alienation)或者隔离(isolation)多有着墨。一般有物理隔离(physical isolation),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或是情感隔离(emotional isolation),如加缪的《局外人》。关于异化,卡尔·马克思的一大重要理论则是工业时代所带来的异化现象。人的孤独感往往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妻子的痛苦来源于爱情的背叛,亲情的隔离,自我道德的约束,而这种种枷锁将个人拖离原在集体(original community), 这种集体的脱离带来的不安是孤独展现来源之一。
    然而,孤独的产生是动物生存的先天生理本能还是后天形成的哺乳式依恋?社恐群体中对于孤独审美上的追求与被“凤阳人”背弃后的自我防卫,两者比率孰高孰低?如果孤独是悲哀的概念,为什么在文学的诸多场景中对孤独的描绘唯美甚至壮观?
    人具有欣赏悲剧的能力,甚至欣赏自我悲剧的能力。个人很喜欢海明威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里的一个画面——夜幕降临不要回家,找一个明亮干净的咖啡厅或酒吧,就待在阴暗处。

    文学的孤独感

    每次读《聊斋》故事时,都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准确地说,孤独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附带的效果,蒲老的心意,并不在意写孤独,而是想警醒世人,微言大义,但文字的力量却明确地指向了人的...

  • 文学的孤独感

    每次读《聊斋》故事时,都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准确地说,孤独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附带的效果,蒲老的心意,并不在意写孤独,而是想警醒世人,微言大义,但文字的力量却明确地指向了人的...

  • 辛苦作者的总结。
    看完恍然意识到《艾米莉》税务缴纳部分的节选非常熟悉,似乎之前有出现在某年的专四的阅读题中。
    读中译版的意识流作家,单从语言技巧上看,福克纳是个人更加偏爱的。有幸读过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节选与福克纳《喧嚣与骚动》的前部分,F的书整体上看既有意识流的自由放浪,又通过许多伏笔和侧写加强了其叙述性和可读性(个人薄见)。恍然大悟的瞬间想必是成为他读者的一大幸事。
    关于写作责任,联想到另一位战争时期作家海明威,他们都曾经以记者的身份进行活动,也包括伍尔夫,加缪等等。之前有听到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很多记者在职业的中后期会选择进行文学创作,甚至是虚构文学。因为新闻写作具备的一些特性,使得他们在采访时观察到的许多现象以及获得的心情无法表述,这便会促使他们投入文学的虚构世界。抛开当时的历史现实因素,文学或许真的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吧。

    聊书第九讲 威廉福克纳和《献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

    昨天讲了莫言,今天讲对他有影响力的威廉福克纳。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福克纳其实不只影响了莫言,很多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各国作者都承认受到了他的影响。比如余华,承认自己小说中的心理部...

  • 聊书第九讲 威廉福克纳和《献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

    昨天讲了莫言,今天讲对他有影响力的威廉福克纳。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福克纳其实不只影响了莫言,很多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各国作者都承认受到了他的影响。比如余华,承认自己小说中的心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