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https://upload.jianshu.io/users/upload_avatars/2483153/e504b148-b532-4c8a-9351-f02f52b396bd.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mageView2/1/w/240/h/240)
王阳明先生与孔子、孟子、朱熹并成为孔孟朱王,分别代表儒学、理学和心学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传播至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等地。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更是影响一代又一代...
众多周知,事关政治权力的争夺向来都是各种争夺中最刺激、最严酷,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出卖一切道德、良心的力量角逐。因此,当夏启通过艰难战争将伯益的东夷部暂时排挤出权力竞技场之后,...
一.“精神”的歧义 中华文化的“精神”迷失了,所以中国当代社会中的“灵魂”严重异化。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人们大多认为灵魂就是精神。如《汉语大字典》“魂”字第二项解释,其所谓“...
@一道 其实这个“自负之态”本来没有的,这是表达的问题,表达成(孔子)一个人的说话,自负是自然。但孔子说这话,一是他个人的志个人的感受,但与二三子坐下来谈论,感受几乎一致。
“有朋自远方来”,一道兄说法对的,志同道合的人,也是我想求的,而这话反过来说,那么“学而时习之”也就不必说了。
关键不是自负的问题,而是“我以为是(孔子本意)的”、“应然有且必须有”这样一种意义的问题。完全可以说三句话只是三句话。可是这样一来总是分歧很大,别说意义了,哪怕是问题、情绪都无形回避了。
而这个连贯起来生发意义,虽然是“我以为的”,但有了馨香,有了忧虑之感。而且这种意义我们觉得它精而正就好。三句话都有“亦”,谁能想它们会是单独的三句话,又谁愿意它们是单独的三句话😁
聊一句《论语》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孔子要不要求弟子们背书? 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我,想着去请教哲学大神们吧,又好像有点傻。在文学群里把问题一抛,大伙儿也是众说纷纭,没个定论。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