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推荐大家看一看《竹书纪年》。很颠覆的。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下半部分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上半部分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资治通鉴•卷第六》中对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后的记载如下: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另一少有的未对其进行历史评价的记载这样写道:
    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时魏国人。魏安釐王异母弟。封于信陵,故称信陵君。门下有食客三千,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诸侯以其贤,不敢加兵于魏。安僖王二十年,秦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魏,魏王畏秦,发兵留邺以观望。无忌用侯赢计,因如姬窃得虎符,带勇士朱亥击杀魏将晋鄙,夺兵权,破秦解赵之围。留赵十年。后归国,为上将军,以五国兵败秦军,威振天下。秦人使间,毁于王前,乃谢病不朝,多近妇人,日夜为乐,病酒卒。宾客进兵法,俗称魏公子兵法。有《魏公子》,已佚。
    而我认为……
    任何一个君王,最难以容忍的不是敌国的威胁,而是国内有人威胁到他的王位。一旦有人威胁到他的地位,他会毫不犹豫地予以反击,以保住现有的地位。
    不久,魏王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明白自己被废弃不用的原因,更对自己的魏王老兄绝望透顶。他没有去找魏王老兄为自己辩解什么,而是“谢病不朝”。
    此后,无官一身轻的信陵君,与宾客们天天笙歌燕舞,放纵自己醉生梦死,得过且过,什么天下大事,什么江山社稷,什么忧患意识,什么保家卫国,都被他丢弃一旁,不!不是丢弃,而是深埋心底,当夜里梦醒时分,他抛一把浊泪,再将它们从心底放出来,与之紧紧相拥,绝望而又不甘地失声痛哭起来……
    ——齐云轲
    或许经年,历史能够还我们一个真实的魏公子吧。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争冯亭以权,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於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於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以身徇君,遂脱彊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黄歇之义。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乍一看排列的非常有规律。可偏生就混进来了一个异类:魏公子。
    魏公子何许人也?
    百度有言:“魏无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著有《魏公子兵法》。”
    百度从何而知?
    答曰:从史书知。
    历史是被胜利者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有言之非辩证不读史。对于写于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1年的《史记》一书,司马迁是如何得知一百五十年前的事儿呢?而《史记》真的记载的的是史实吗?
    我看不然。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言:“尧知子丹朱(尧的儿子)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然而近代才出土的史料类书籍《竹书纪年》则在书中这么描写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这里写的就很明白了,舜的帝位并非是尧以禅让的方式传给他,而是以舜囚禁尧,并使其子丹朱不能与父亲尧相见的方式篡位得来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曹丕的篡位方式真的和舜得到帝位的方式如出一辙。
    而在韩非子的《韩非子•说疑》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这段话说的更明白“舜逼尧,禹逼舜”,这里很明显不是司马迁笔下所谓的“禅让”,反倒是名副其实的“篡位”。
    就连唐代史学大家刘知几也曾直言不讳的说“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言耳。”也许是年代太过久远,以至于世人对于过去数千年的历史真实性难以正确判断。而司马迁的《史记》作为最早的系统类史书,其影响力又太大的原因,这才导致了美好的“禅让制”成为了“真实”历史。
    而对于信陵君来说,真实的历史确如《史记》中那样吗?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38班 徐嘉璐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大门客区)

    四大门客(矦嬴、冯驩、毛遂、朱英)谁给你印象最深?他们身上哪些品质最让你欣赏?

  • 矦嬴
    我会说他用自杀感动了我吗....... 一者,信陵君窃兵符的主意是侯嬴出的,怕魏王追究; 二者,朱亥是侯嬴介绍给信陵君的,并且告知信陵君用朱亥杀死晋鄙; 三者,侯嬴料想信陵君此去必不能再回来,也确实信陵君留在了赵国,士为知己者死,知己已走自己空留无意; 四者,侯赢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
    大概就是这份壮士决心吧。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大门客区)

    四大门客(矦嬴、冯驩、毛遂、朱英)谁给你印象最深?他们身上哪些品质最让你欣赏?

  • 想让你自己读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我叫魏无忌
    时间,总是把太多真相都掩埋了起来。当时的人,当时的情感,也都变为了文字,不可踹度。我们总在怀疑哪一部分才是历史,争端战争不断,让人们不仅感慨这到底是过去还是未来。不得不说,那些风流人事千年来依旧被传颂,仿佛白衣公卿们依旧裙带飘飞。
    魏信陵君,名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威震天下,抑郁而终。简单的一生,不凡而又不羁。在那场名为战国的军备竞赛中,带着他的人马华丽地登场又转瞬即逝。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居其首。不仅是赵王一句:“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相比于其他三公子,魏公子比孟尝君贤能,比平原君智慧,比春申君有勇气。他可以在宫闱里高谈阔论,可以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可以为屠夫和门卫驾车,也可以偷走魏王兵符。
    在四公子里,我觉得他是性格最鲜明的一个,敢作敢当,说做就做,不拖泥带水,也绝不后悔。在大家弱肉强食的战国里,幸好还有信陵君粉墨登场。
    他一个人,何以服天下?
    因为他是信陵君,他叫魏无忌,早已成了无敌的代名词,有着当扫天下敌的霸气。诸侯听之闻风丧胆,不仅害怕魏公子集团,更是畏惧这个人,由此,畏惧变为了敬畏来传颂千古。直至魏公子离世,魏王也不敢多活几年,匆匆离世。
    有的时候好羡慕那些不可触摸的时代,有巨星登场,有神话落幕。不用在意生前生后名,活着便当好好活着。魏无忌真的活得过于精彩,以至后来表扬声不绝。
    国子: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卢楠:昔闻贵公子,乃是信陵君。剑气连秋水,英风迈长云。
    公子,你无忌,也当无敌。
    公子,世界依旧在讴歌你的故事,我们仍然在战国等你回来......

  • 嗯这个情景有点迷:)

    【维勇】晾头发

    *小甜饼BGM:Sugar *段子 *穿越梗17岁维恰x23岁勇利 立夏了, 今天维克托洗了他那柔顺丝滑如绸缎的长发,后来懒的吹干,就跑到他房子一楼的阳台,把窗户打开,身体...

  • 话说回来,芈平同志的别名比真名更......:sparkles:

    《屈贾》:讨论借鉴

    溯 流 ——感怀屈原 绵阳中学高2012级44班 黄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时光是汨罗江的洪流,有人驻守岸...

  • 君与臣

    ——中国历代君臣关系的讨论

    古往今来,君臣关系都是关乎到一个朝代的兴亡。例如在任何朝代皆是同样:朝代之初,君明臣明;朝代之中,君明臣庸,朝代之末,君庸臣庸。

    君明臣明,国泰民安

    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先秦。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收复了河西。

    后孝公逝世,其子继位。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君明臣庸,名声罔顾

    雍正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十分招恨的皇帝,是一位被清代文人臣子黑惨了的皇帝。表面上,文人们黑雍正是因为他大搞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但实际上,文字狱不过是雍正整治对抗官僚集团的无奈之举。文人们真正仇恨雍正的原因,不是什么怀念明朝和言论自由,而是因为雍正的几项改革虽然利于百姓和国家,却实实在在的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一、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官僚集团特权

    雍正要求官僚上缴与他们财富相称的税赋,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二、摊丁入亩,减轻穷人负担

    雍正的这项改革,直接取消了人头税,以后全都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这对于穷人来说是减轻了负担,但是却损害了富人的利益。

    三、开豁贱籍,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应予开豁为良,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

    ——雍正

    雍正的改革,彻底废除了这项类似于奴隶制的残留,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四、被官绅阶层抹黑的雍正

    雍正的几项改革虽然件件利于底层民众,促进了社会公平,但是却得罪了所有的官绅阶层,而遗憾的是,把握笔杆子,去记录历史恰恰是这些有知识的文人。他们一方面用藏头诗的方式来暗讽雍正,一方面大作野史小说,嘲笑诅咒雍正。雍正之所以开启文字狱,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你总不能以反对改革的名义处罚官员,那只好以这种反清复明、形同谋反的大罪来治人。

    雍正死时,国库存银达到6000万两之多,清朝的国力空前强大。而清中后期的盛世和人口暴增也都和雍正摊丁入亩的政策有关。而历史中真正的雍正,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

    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清宗室、史学家昭梿说:“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濮兰德白克:“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赞扬不止,而其批臣下之摺,尤有趣味,所降谕旨,洋洋数千言,倚笔立就,事理洞明,可谓非常之才矣!”
    法国传教士杜赫德评论道:“尽管雍正皇帝很少表现得像是一个天主教的支持者,但不能不值得称赞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热衷于政事,他为了天下百苍生的福乐安康夜以继日地致力于改革政弊。您能给雍正皇帝带来最的乐事就是向他提出一个能够提高民众福利、缓解百姓的生活压力的良策;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将这项计划尽快诉诸实践。他制定了一系列弘扬美德奖励善举的政策,使得臣工们纷纷效法雍正皇帝(节俭的作风)以帮助灾荒之年的百姓渡过难关。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雍正皇帝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百姓的拥护与爱戴。”

    君庸臣庸,呜呼哀哉

    这个朝代一个多世纪都在逃亡 皇帝大臣个个软弱无能——南宋朝相比,也显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道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国家与人一样,也有气节,也有尊严。可是,南宋王朝竟然忍辱偷生到这般地步,也实在是古今罕见,令人叹息。
    虽然南宋王朝的诗人、词人政治家纷纷抒发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不满,但终其原因,还是皇帝昏庸,重臣无能,只能说是一个朝代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