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水体积变化那个环节,不光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受热后液体体积的增加,还应该让学生看到这部分液体体积具体的变化情况:先是水面慢慢上升,后面会比较快的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这个过程,这个发现是很有意义的。
老师在最后环节,不要忘了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啤酒瓶,饮料瓶,酱油醋这些都不会装满”等问题,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无奇的现象中其实都蕴含着科学原理在里面。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
开学这两周因为自己要上研究课,就选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跟老师聊聊我的一些感受。这节课看似很简单仔细琢磨起来发现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仔细思考。相信每一个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在问到学生“沉浮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时候,都会遇到有学生会说出密度这个词,前面的几节课试讲,遇到学生说到这个问题我还试着追问了一句,什么是密度,后面发现学生虽然听到过密度这个词,但是几乎很难真正说清楚什么是密度,能说出这个词的学生对于密度的解释五花八门,后面我就干脆放弃了这个追问,学生说到“密度”一词,就直接展示在黑板上就好了。这节课主要是想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推翻他们之前生活经验中建立的一些对沉浮不够正确的认识。在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不断分割变小后沉浮状态的变化,和不停叠加增大后沉浮的变化的预测过程,我选择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示出学生认知上的一些变化,让学生发现是可以利用前面建立的一些认识来对后面的实验预测做出推理判断的解释和依据。
第一单元1.2课教学反思本周科学课堂重点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如何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也是有一...
老师您在做下水实验时,能够根据自己发现的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实验装置这一点很好。看了老师对“探究物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大小”这个实验的设计调整后,我有一些建议:第一,实验装置上砝码数量过少,这会影响学生的实验结果。我们都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接触面的动摩擦因数,另一个是正压力的大小。如果给学生提供的实验装置上只有两个砝码,这个压力值就比较小,所以也很容易出现您说的在光滑桌面和砂纸上面比较差距并不明显的现象。第二,可以将砂纸换成毛巾来做这个实验,效果也是不错的。
《运动和摩擦力》《滚动与滑动》教学反思本周进行了第四单元5、6课的学习,这两节主要讲解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重力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物体的运动方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这两节课在上的过程中我主要对学生实验...
谢谢老师的分享,一节科学课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确实会少了一些乐趣,老师也会讲得很辛苦,您可以尝试一下在学生知道了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这些地形特点后,用超轻粘土或者胶泥来制作各种地形模型巩固他们的认识。
同时制作模型也有助于学生后期对于地形图的理解。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本课是五上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我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事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已有认知经验的调查,这使得我在课的设计安排上有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高估了学生的认识基础。 课文主要...
这个单元很多时候会遇到这个太阳的问题,建议老师可以准备一个浴霸灯来模拟太阳光,实时帮助师生完成实验,获取实验数据,为后面整理观察记录,绘制折线统计图提供数据。另外,如果学生无法在课堂完成实验探究,也可以把时间更多的到实验设计上来,让学生弄清楚实验控制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更好的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研究物体的吸热本领和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和受阳光照射的关系。原本打算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去获得结论,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没能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于是结合...
这两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喜欢和感兴趣的,都是研究光和影子的关系,一个在实验室里,一个在自然条件阳光下。对于成都的天气来说,想在自然条件下遇到大太阳来进行研究,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一般上课前都会做好两手准备。老师您说到了在遇到没有太阳的时候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和测量方法的讨论以及模拟了太阳光,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自然条件下一天里同一物体影子变化情况的视频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没有阳光的时候选择借助视频中的数据或者由老师给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学会将数据转化成柱状图,掌握这种科学整理信息的方法也非常的好👍👍👍
第二单元 1.2课教学反思本周科学课堂主要进行第二单元1.2 课的学习,关于光,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涉及的较少,又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在单元刚开始学习时请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和准备。通过手影表演视频导入影子...
老师做得很好,这节课就是需要注重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去获得感受、体验并进行内化。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带入更多的生活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同时,也让他们将课本知识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发现身边处处是科学。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
《做一个生态瓶》这一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但是这节课要真正上的有质量,需要老师提前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否则课堂上就会出现您说的这种“无米下锅”只有干讲理论,这样会让学生心理落差很大,听讲的专注度大大降低。上课前老师要做的第一个准备就是实验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学校层面按需集体采购,没有条件的学校,咱们就要充分发动一下家长的力量,可以在课前将学生需要用到的材料(小鱼,水草,干净的砂石,小鱼缸等)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认领后各自准备一种或两种材料,同时,在家长群里提醒各位家长告知最近我们最近要带学生做生态瓶,请家长在学生回去准备材料时给予支持和帮助,这样很大程度会减少材料不齐,或者材料的质量不够理想,如砂石没有提前清洗干净的问题。第二个准备,准备学生。学生越喜欢感兴趣的实验,往往也最容易让他们“得意忘形”,兴奋起来收不住。这种情况可以提前在课前就跟学生打好招呼,学生的活动要求做细致些,包括教室的音量,实验中是否可以在教室内走动,同时告诉他们这些是会影响小鱼正常的生活的,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的实验结果。要在课堂上利用好小组评价,让课堂纪律随时进行调控,不一定等到出现纪律问题的时候再去调控,实验开始发现有做的好的小组,就可以马上正面鼓励,产生积极影响。最后,面对自己觉得很难控制的场面,纪律过吵,那一定要停止实验,做一个有脾气的老师!
《做一个生态瓶》和《改变生态瓶》教学反思本单元《做一个生态瓶》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一课,但是在前几个班授课时没有让同学们提前准备材料,课堂只是让学生设计了如何做一个生态瓶,然后课后再做生态瓶,在这一个环节完成以后很...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推测。例如根据发现蚯蚓的地方猜测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学生会根据在阴暗的树根下和墙角下的泥土里,可以发现蚯蚓来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也会根据在潮湿松软的泥土里,或者松软肥沃的农田里或者腐烂的树叶草堆里容易找到蚯蚓来推测它们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但是推测不能成为结论,要想证明学生的推测是正确的,就必须通过实验研究来证明。在经历过前面关于绿豆芽生长条件的探究之后,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更多的放在设计和操作这个对比实验上。重点来让学生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才能达到或者验证他的猜想。在课堂宝贵的40分钟里设计实验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实验的结果或者说现象,由于实验对象蚯蚓的特殊性,课堂上提供的土壤,实验过程的时间和环境因素都会使实验结果有很多不确定性,老师是可以采用提前录制微课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蚯蚓们最终的选择。同时鼓励孩子可以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探究,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在课堂上完成。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箭头方向,有一个很好解决的办法,就是跟自然界能量传递的方向是一致的,例如:绿色植物(的能量)→食草动物(的能量)→食肉动物,这样一级级的能量传递,以后学生就不会再弄错箭头方向了。
第二周教学反思本周科学课堂主要开展了第一单元的第二部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蚯蚓的选择”来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有了植物(绿豆)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