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想法。
通篇看下来,作者试图用“易”来把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贯穿起来,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儒家早就有“《易》为群经之首”的提法。但如果这样就能说明“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易”的思想和儒家、道家、佛家都能产生联系,关键就在于它含义的模糊性和高度抽象性。而一个(或一整套)高度抽象化的理念或思想,也就给后人的随意曲解留下了足够的余地。这个就解释了为什么有儒家、道家、法家能流传后世,却不会有一个“易家”被后人传承,因为它完全融化在其他的学派之中了。
一个种思想学说在被后人传承的时候,能不能大致上保存其原本的框架,是很关键的。“易”不会作为一种形式和意义兼备的文化而复兴,道理就在于此。举个例子来说,番茄和萝卜都从土里长出来,你当然可以说它们带有土的性质,但你不可能再将土从这两种蔬菜中提取出来。
总的来说,“易”其实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思想,它无法落实为一种合理的制度层面的东西(谶纬完全是迷信活动,虽然跟易学有关,但无法指导正常的政治生活),而任何文化行为却又能贴上“易”的标签,但也许仅仅只是标签而已。所以,说中国文化是由“易”来贯穿的,有道理,但没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通常,我们认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各种文帙浩如烟海,倘若要以一种综观来概括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中华文明连绵不绝、从未断层。这其中必有一个辗转相连的发展传承,因此找到其中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