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山东
  • 一点想法。
    通篇看下来,作者试图用“易”来把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贯穿起来,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儒家早就有“《易》为群经之首”的提法。但如果这样就能说明“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易”的思想和儒家、道家、佛家都能产生联系,关键就在于它含义的模糊性和高度抽象性。而一个(或一整套)高度抽象化的理念或思想,也就给后人的随意曲解留下了足够的余地。这个就解释了为什么有儒家、道家、法家能流传后世,却不会有一个“易家”被后人传承,因为它完全融化在其他的学派之中了。
    一个种思想学说在被后人传承的时候,能不能大致上保存其原本的框架,是很关键的。“易”不会作为一种形式和意义兼备的文化而复兴,道理就在于此。举个例子来说,番茄和萝卜都从土里长出来,你当然可以说它们带有土的性质,但你不可能再将土从这两种蔬菜中提取出来。
    总的来说,“易”其实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思想,它无法落实为一种合理的制度层面的东西(谶纬完全是迷信活动,虽然跟易学有关,但无法指导正常的政治生活),而任何文化行为却又能贴上“易”的标签,但也许仅仅只是标签而已。所以,说中国文化是由“易”来贯穿的,有道理,但没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

    通常,我们认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各种文帙浩如烟海,倘若要以一种综观来概括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中华文明连绵不绝、从未断层。这其中必有一个辗转相连的发展传承,因此找到其中的根源...

  • 用这个app的大学生大多有“文青”的倾向,而大多数文青在“读书”这一点上做得应该不会非常差,如果只论数量的话。(如果要强调读书“质量”的话,其实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了,没有数量的积累就不会产生对质量的高要求。)大多数文青对读书这件事应该还是比较上心的,但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只知道看书而忽视了实践——这也是“文青”这个词有轻度“污化”的原因之一。思想、情感以及见识全都附着在书本上,合上书之后整个人的真实状态其实是不知所措。(事实上我也仍然存在这个问题,检讨。)读书当然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但一定不要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眼前的现实。虽然我也仍然处在探索书本和现实之间的平衡的阶段,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以及存在同样问题的你的重视了。请记住,再精巧华丽的世界观如果不拿到现实中去碰一碰,永远只是文字游戏,而已。

    早起,读书,梦想这三件事将带给你什么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样子,”看了电影《阿甘正传》的我一直记得阿甘的母亲临终前留给他的话,生活就像魔法师,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会变出什么。前途是未知的,...

  • @缘公子 公子是不是用错了一个标点符号。。。

    别人都在晒读了几十本书,而我只读了这一本。

    在这个网络发达媒体纵横的时代,大多数人眼中,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不必要的学习方式,想要对某方面有所了解,打开电脑,拿起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不仅如此,当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

  •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不过以我自己的体验来说,如今大部分书根本用不着复杂的阅读方法,畅销书的信息量大都极少,不但看书的人没有耐心,连有耐心的作者都不多了。所以,“只管去看”这个方法就足以应付大部分书籍了,而有少部分思想较有深度或专业性较强的书才需要用一些辅助方法来确保阅读质量。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只有你比书中描写的层次更高,你才能看出它的局限在哪里。”所以,注重读书量的积累并非是一个不值得提倡的观念。

    别人都在晒读了几十本书,而我只读了这一本。

    在这个网络发达媒体纵横的时代,大多数人眼中,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不必要的学习方式,想要对某方面有所了解,打开电脑,拿起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不仅如此,当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

  • 有则改之,无则慎之。有些人的评论让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在为自己的心虚狡辩,

    你“做自己”时候的样子,恶心到我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把“解放天性”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们崇尚自由、渴望解放,总觉得自己是在牢笼中关了经年的烈鸟,想要找到一片天空任凭自己翱翔。 所以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这样一...

  • 120
    你“做自己”时候的样子,恶心到我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把“解放天性”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们崇尚自由、渴望解放,总觉得自己是在牢笼中关了经年的烈鸟,想要找到一片天空任凭自己翱翔。 所以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