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吃土少年吕不韦 大佬献上我的膝盖!给跪了!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35班李欣彤写的奇奇怪怪的史记四公子列传感想
    一、 孟尝君
    对于孟尝君我最熟悉的就是不知看过多少遍的他的门客鸡鸣狗盗的故事了,然而也没觉得他有多了不起,现在读了他的列传之后,更没觉得他有多了不起。田文不平凡的父亲注定了他也不平凡。在田文长大之后,在他对父亲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之后,田文实施了那个使他名留青史的决策——招揽食客。在这一方面,他有巨大成就,然而使他成名的,并不是他自己,
    而是他的食客。不知道是否我理解有误,我所了解到的孟尝君具备的才能和品质,还比不上那位为证明他的清白而自刎的贤士。
    1、 前文中有提到田文“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那么为什么后文中又有传舍,幸舍,代舍之分?是否有些专业打脸?
    2、 前文中也提到“孟尝君怨秦”,为什么在后文田文又要给秦相写信提建议?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打倒吕礼,为什么偏偏又是叫秦国攻打齐国致使齐国丧失大片土地?是否为了自身安全而不顾国家安危?
    3、 在冯欢拜见田文的时候,只是因为冯欢说自己穷所以田文就让他归附了,这说明田文收食客是没有标准的,他本来也不知道食客的本领。但为什么他凭借两位食客鸡鸣狗盗逃出秦国之后,其他人都称赞他慧眼识珠?
    二、 平原君
    把平原君和虞卿放在一起写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平原君的笨拙了。虞卿分析事理推测情势为赵国鞠躬尽瘁,是为贤人。而平原君不斩杀耻笑跛子的爱妾,致使食客纷纷离开后他竟不知道原因,后来甚至听信冯亭的邪说,致使赵国兵败落得困境,不仅称不上贤人,大概连一般人也不如。还有在《魏公子列传》中也有写到平原君向魏国求援时的理直气壮,显得高人一等,丝毫不谦虚,更是显得笨拙。
    1、 毛遂在威逼楚王成功后对其他十九个人说了一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几乎是当众羞辱,难道不怕日后遭到报复?是否太过自信?
    2、 “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两者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3、 李同劝谏时说了一句“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绮縠馀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而在《孟尝君列传》中田文又说“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褐衣,仆妾馀梁肉而士不得糟糠。”司马迁是否想不到其他的词语来写被劝者的奢侈,百姓将士的惨淡?
    三、 信陵君
    魏公子大概是四位公子中最有贤能的一位了。无论是对侯赢看似欺负的试探也态度谦恭,统率晋鄙后整顿军队选拔获得民心,还是即使遭人说闲话也要前往赌场酒馆与毛公薛公交往,都值得敬佩。只是在遭到魏王怀疑后从此推脱官职,整日寻欢作乐而死,也确实令人叹惋。
    1、 前有“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再有“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后有“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论魏王对公子的蜜汁信任?
    2、 如姬好歹是魏王的宠妾,在宫中也有很高地位,为什么公子能派食客斩了如姬仇人的头,魏王及群臣左右一个都不能?
    3、 平原君因为不知实情而自诩“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之后被公子批评“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于是平原君食客听说后“半去平原君归公子。”是否平原君本人品行恶劣,还是这些食客立场太不坚定?难道全然不顾往日恩情?
    4、 “朱亥袖四十斤椎,椎杀晋鄙。”四十斤的铁椎是怎么藏到袖子里的???
    5、 魏王前还“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怎么突然又“复以信陵奉公子。”司马迁是不是少写了什么东西?
    四、 春申君
    我原以为秦始皇和吕不韦的奇妙关系已经算的上独一无二,没想到在同时期的就还有楚幽王和春申君,要不是春申君被李园杀害,楚春一定能和秦吕有的一拼。春申君当年劝说秦昭王,以及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把太子送回楚国,是多么聪慧的高明之举。可惜后来遇到李园这个奸人,昏聩糊涂了。
    1、“李园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所以黄歇应该对此事有所耳闻。后来还有朱英进言,黄歇竟然还认为“李园,弱人也。”?
    2、黄歇也参与了阴谋,如果事情败露他也一定会祸及身。为什么李园还“恐春申君语泄”?
    3、楚王宠幸了那么多妇女,然而没有一个儿子,突然冒出一个女人就生了一个儿子,自己没有一点怀疑???

  • 古代的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遇到一个能任用他的君王,施展自己的才能,名垂青史。可以说,他们忠君报国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才会有屈原那样的一根筋。同时期有两个人就是一正一反的例子。曹操和袁绍。曹操求贤若渴,他的手下有郭嘉,贾诩,荀彧这一类的人物。一个治世贤臣,负责搞后勤,一些谋士负责搞情报工作,分工明确,有条不紊。而且他来者不拒,只看能力不看品行,也不看出生如何,甚至和他有弑子之仇的张绣来投奔他的时候他都是张开双臂欢迎他的。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和气魄!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人碰到曹操都是三生有幸。而反观袁绍,虽然手下有田丰这样的谋士,有淳于琼,颜良文丑这样的大将,但他的管理却十分混乱。冀州派实力主要在军中,政治上却是南阳派占主导,再加上像郭图这样的想上位的人,总之鱼龙混杂,所有人想的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上位而不是如何赢曹操,所以自然一触即溃。不像曹操军中,上下一块铁板,密不透风的。而且袁绍选人只看出生,籍贯重于才能,所以遇到这样的主公,不跳槽还等着喝西北风吗?
    16 蒋子凌

  • 古代的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遇到一个能任用他的君王,施展自己的才能,名垂青史。可以说,他们忠君报国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才会有屈原那样的一根筋。同时期有两个人就是一正一反的例子。曹操和袁绍。曹操求贤若渴,他的手下有郭嘉,贾诩,荀彧这一类的人物。一个治世贤臣,负责搞后勤,一些谋士负责搞情报工作,分工明确,有条不紊。而且他来者不拒,只看能力不看品行,也不看出生如何,甚至和他有弑子之仇的张绣来投奔他的时候他都是张开双臂欢迎他的。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和气魄!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人碰到曹操都是三生有幸。而反观袁绍,虽然手下有田丰这样的谋士,有淳于琼,颜良文丑这样的大将,但他的管理却十分混乱。冀州派实力主要在军中,政治上却是南阳派占主导,再加上像郭图这样的想上位的人,总之鱼龙混杂,所有人想的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上位而不是如何赢曹操,所以自然一触即溃。不像曹操军中,上下一块铁板,密不透风的。而且袁绍选人只看出生,籍贯重于才能,所以遇到这样的主公,不跳槽还等着喝西北风吗?
    16 蒋子凌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关系自古十分神奇。乱世出忠臣,说的就是屈原这种人吧。在那个乱世之中,尽管怀王不断疏远,屈原却始终忠于他,怀王不听忠臣的劝告,让自己也成了庸君。这种庸君和忠臣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一个国家的覆灭。再看刘邦与张良,他俩关系可谓真的很铁。张良用机心获得刘邦信任,不仅出了许多计谋,成为开国元勋,最终是刘邦手下少有的善终的人。这种君臣关系使得刘邦灭掉种种阻碍,得到了自己的河山。最后再看明朝崇祯与洪承畴。崇祯自治国以来就兢兢业业,胸怀大志,勤政治国,却遭到洪某的背叛,杀了袁崇焕,最终逃不过亡国之君的罪名。要说对错,也不是绝对的。洪承畴也只不过是想到明朝大势已去,想要保命而已,之前对国家还有功劳。但人心还是变了,崇祯再怎样也挽不回自己的江山了。所以说,即使君贤,也是有可能看不出臣佞的。
    历史在不断改变,君臣关系有时却能操纵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究其原因,也应由实际情况而论,单方面的假说也不足以另人信服。
    16李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