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上海
  • 13 魏兰懿
    自古而来,王朝更迭不断,君主一代又一代,臣子一批又一批。
    君臣关系却永远是最耐人寻味的,说它似亲辈和后辈,因为君臣不可分离;说它似情侣,因为它充满了太多不确定因素,而往往君主是那个赢家,臣子总是唯唯诺诺,拘束言行,多数都是害怕一个不稳就失了性命,更搭上整个家族身家。
    我不喜欢这样的关系,一个国家,该有君主与臣子,所以君臣关系也该是和平的,不带过多杂念的?!
    [乱写的(「・ω・)「嘿]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120
    徐悲鸿的妻子蒋碧薇:我用恨的方式爱了你一生

    如果是你自己迷途知返悬崖勒马,在重新选择中回到的这个家,我会考虑接纳你。但是,你若求而不得,被别人甩掉后又来吃回头草,老娘我断然不会接受。【蒋碧薇致徐悲鸿】 我出生于江苏宜兴...

  • 儒与道的碰撞 自古来,就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道两极,让人秉持不同的信念,将人推向不同的结局。 屈原那时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字字透露的是他入世作为上午抱负。他渴望被重用,得信任,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坚守忠君的节操。他才华横溢,却因为小人离间失去君主信任。可他没有放弃,依然坚守着自己为民报国的决心,直到国灭,他随他所忠爱的国家一起离去,他一直的执念依然是入世报国。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结尾——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传达的则是他超然物外,安享田园生活的情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道家的出世无为恰好在陶渊明身上一展无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二字又将陶渊明安于田园生活,平淡却安稳闲适。他不信奉道教。言行却处处体现的是道家的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屈原入世,陶渊明出世。我想如果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陶渊明或许会小屈原的执念过深,爱恨过明,他太纯洁,世界太却太过浑浊,而屈原又不肯同这世界一起浑浊,所以屈原最后选择了随国而去;反过来,屈原又或许会鄙夷陶渊明空有才华却不报国的行为,那是的世界也浑浊,可陶渊明不在意,不屑于在那样的世界活着所以陶渊明选择了出世。两人的结局迥然不同,可两人的时代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说屈原的做法愚笨,因为他秉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他渴望实现理想只是他生在不恰好的时代,遇上了不懂他的君主而已。我们也不能说陶渊明无为就无用,他在朝廷,辞官归乡也是为了自身向往的安稳闲适。 他们两人走的路不同,结局不同,却相同的被后人景仰赞颂。这就是儒与道带给人们的光环,是儒与道的碰撞
    13魏兰懿

    《屈贾》:儒与道的碰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道家的选择。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就是一场儒与道的价值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碰撞? 要求: 一、采用“观点...

  • 120
    《史记》导读总体说明

    “五文”读《史记》 ——整本书阅读之《〈史记〉导读》说明 彭科友 一、阅读版本 白文《史记》。中华书局或者岳麓书社版。 二、阅读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