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并没有读完过任何一个作家的全集。 我也很少买书,多年来辗转迁徙各处,也确实没有合适空间来存放书籍。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关键还是财力有限。至今我唯一购置的纸质版全集...

老实说,我并没有读完过任何一个作家的全集。 我也很少买书,多年来辗转迁徙各处,也确实没有合适空间来存放书籍。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关键还是财力有限。至今我唯一购置的纸质版全集...
朱天心在《古都》中,反问道:难道,那些记忆都不重要吗?从《击壤歌》到《古都》,书写记忆似乎是主旋律。朱天心总能从眼前的细碎日常处着笔,精准捕捉到历史及时间所留下的痕迹,清晰梳...
说来奇怪,《诗经》诞生的年代其实很古老。但在今天,《诗经》依然和我们的生活贴得很近。 都说如果生的女孩,一定要参考《诗经》给孩子取名字。我身边也不乏借用《诗经》给自己社交账号...
四月是悬在枝头的绿, 摇摇欲坠,又生生不息。 四月的雨滴在写信, 每一行都是发芽的声音。 风把樱花吹成雪, 而你是未写完的诗篇。 我们站在四月的路口, 一半是春,一半是夏的预...
今天,日常书写还重要吗? 何谓日常?即个体生存的动态过程。作家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凝结为文字,成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朱天心是典型的城市漫游者,她从出...
说来奇怪,我对4月最初的印象,不是来自林徽因的诗,而是来自芒克的《四月》,芒克和北岛的冷峻是一脉相承的。一阵春雨携一阵暖而来,雨落之处,花瓣坠落,春天留给我们的惊喜已经不多。...
我心里一直有个文艺版的香港,里面只住了2个人,李碧华和张国荣。李碧华用文字勾勒香港的传奇故事,张国荣则用表演诠释着香港式的爱恨情仇。电影《胭脂扣》、《霸王别姬》等,便见证了两...
春天在哪里? 在诗篇中停驻。 或明媚,或朦胧, 或热闹,或静谧。 它可以是杜甫的细雨、 苏轼的江鸭与河豚, 也可以是林徽因的一树花开。 若你愿驻足,请你把耳朵打开, 每一缕风...
如何建立个人的阅读偏好?是不是别人推荐的书就同样也适合你阅读?读书真的是很私人化的选择。世界上肯定很难找到两个人能开出一模一样的读书书单。 就算你因为某人的精彩推荐去读了某本...
张爱玲小说女主角的命运和结局普遍都比较差,就如她某部作品的命名《连环套》。生活不过就是一个不断陷入连环套的过程,华丽转瞬即逝,而苍凉才是生命的底色。 我们从葛薇龙的命运和结局...
、曾看到一个观点,人生不过是活在几个瞬间里,如:生;老;病;死。那么,是否可以说文学则是活在一些细节中?这可能是读《华太平家传》给我的最大体会。 以前我一直觉得长篇小说嘛,最...
要怎么奔跑才能在时代的洪流里不被冲刷走? 这是一句网友评论,来自公众号【凤凰网读书】近期一篇文章的第一条评论。 昨天,我在读完《在平庸世俗的生活里莫名地觉得悲伤,在一些看似蒸...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作为读者想要了解一个作家,我们是应该把一个作家的某本书多读几遍,还是把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都找来看? 要想真正做到了解一个作家,确实是很难的,...
《红楼梦》后四十回历来颇受争议,关于这个话题,你一定听说过很多种解释。 我想,这可能来自于读者对曹雪芹的偏爱。我并不是权威,这只是我个人的思考和看法。当然我的看法并不重要,我...
《红楼梦》的版本有多复杂?这个问题算是阅读《红楼梦》的入门级别问题,但是它又很重要,深刻影响着《红楼梦》的传播和读者的阅读。 说来惭愧,我一直没有搞清楚过《红楼梦》的版本问题...
在国外留学时,王小波有幸与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研究室进行“漫谈”,受其点拨。在他的创作中,尤其对唐朝历史情有独钟,《红佛夜奔》和《万寿寺》都是对历史故事的重新演绎。 《红拂夜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