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陕西
  • 心太满

    有些人的状态是心太满。 1.装满了工作 工作是很多东西的来源:金钱、自我价值、社会地位这、安全感……人不一定可靠,但工作给人的回报是确定的,有付出就有回报。 拼命工作和赚钱,...

  • 改变需要契机

    人总是渴望成长,但成长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抛弃旧自我,更新成新自我。 人的一生都在向着自己理想的样子,修改或优化原本的出厂设置。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改变一般需要两个条件:愿望...

  • 你变,是为了他人可以不变

    你不变,你也要求别人不变,这是不切实际的。 你不变,却要求他人改变,这是不切实际的。 你变,你也要求别人改变,这同样是不切实际的。 你变,是为了他人可以不变。 你可以改变,但...

  • 镜观

    老子的静观,虚观,就是庄子的镜观。这是一种无为观察,是一种玄同认知,也是辩证认知。 心如镜子一般的镜式认知,不同于常规的认知模式。 一、认知路径 这种认知模式绝非神秘主义,而...

  • 心虚才能无为

    争辩的一个原因在于心不虚,执着于某种观念。 虚作为哲学的概念,是个褒义词,这是否来自老子对日常所用贬义的辩证思维?世人所求之满、盈,多、有,老子则求空、少、无。 心虚是老子的...

  • 无欲

    欲是人性,它是生命的原动力,不能否定。但为什么还要无欲?这里说的是无贪欲。 1. 区分“自然欲求”与“人为贪欲” 自然欲求:如吃饭、睡眠、安全等,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无需刻...

  • 人生之无为

    一、“无为”的理解 常人以“有”为核心,道家以“无”为核心。 “为”是抽象的泛动词(做、行),概括了很多其他具体动词:争,执,言、语、知、识、学、分别、辩、辨、束缚、求、欲、...

  • 自尊与争辩

    多数争辩的本质是自尊心的较量。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争辩?为什么有些人自尊心强?从影响自尊心的因素,去改善争辩也许是个方法。 一、影响自尊的因素 1.遗传 占40%—60% 2...

  • 不要和人争辩

    在修行的路上,你一定会遇到一些阻碍:自己的惯性;他人的偏见。 面对他人的质疑、评判,不要和人争辩。 1.你修行的目标本来就是消除分别心,你的争论正反映了你的分别心,你不能接受...

  • 我观我———修行中的“止观”

    1.不迎不拒: 当外界诱惑或情绪扰动时,不强行压制,不止息之,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欲望驱使,不立即反应,不跟随,不评判。此为止,止原本之反应。 2. 内心澄明: 保持距离,保...

  • 给自己的一封信

    宝贝: 在某个早上醒来的时刻,我发现自己多么爱你,禁不住想告诉你:这么多年来我对你的疏忽、亏欠和爱。 你那么坚强,自己面对了那么多的黑暗时刻,自己决策、然后执行,宝贝,你越来...

  • 关于修行

    —、修行是在关系中修行 1.关系检验你的修行成果 只有遇到事情,你本能展现的,在事情中的言行展现你的内心,你才能看清楚,你内心的面貌,是老样子,还是你满意的新样子。 2.关系...

  • 时间是牢笼——佛教的时间空性

    人类追求永恒,留恋过去,恐惧未来,这一切都建立在时间有相的基础上。时间是牢笼,套牢了人类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然而佛教看来,时间只是心念的分别,时间是幻觉。 1.时间具有...

  • 人类的执念:追求永恒

    艺术是怎么追求永恒的呢? 艺术追求永恒的方式:捕捉瞬间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一般是人类的爱、恐惧、孤独、希望等,具有普遍性,将之具象化凝固下来,通过...

  • 诗歌最近“道”

    与散文和小说相比,诗歌是最贴近道,是最能代表道家精神的一种文学形式。 一、语言凝炼与大道至简契合 希言自然,大音无声,大象无形 二、情感的含蓄表达与道隐契合 主要表现在使用意...

  • 视角意识

    人多数时候只有一种视角,且会困于此,人生的痛苦多源于此,或者说,人的精神之苦都是视角痛苦。人,假如只有一种视角, 何尝不是掉入了视角陷阱。 当看到另一种视角的...

  • 守住自己的边界

    一个善良且优秀的人,为什么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一个原因是与人相处,没有坚守自己的原则,没有守住自己的边界,任人侵入而不自知。 我们的支部书记,一个很善...

  • 心软,还是坚持规则?

    在淘宝上买了一块桌布,原价19.8,加上红包、淘金币、店铺券,可减3.14,下来16.66;还有300—30的满减,拼单又减2.81,最后付款13.85。 第...

  • 10条他山之玉

    1.相信才能看见,一般人都是看见才相信。 2.做让自己激动不已的事。 3.描绘生活蓝图,给自己画饼。 4.感觉做一个事可能做不下来,先吹牛皮,给自己找动力。 5.控制手机,别...

  • 进入对方的话题

    聊天中, 不能进入对方的话题,是不会交流的表现,也是人生的悲哀,因为人与人情感的隔膜。 有些人,你对ta说:“我病了”,ta回应:“我最近也不舒服。”(然后一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