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老先生的回信
尊敬的朱老先生:
您好!
我拜读了您的大作《谈美》,想就《谈美》和您谈谈我对美学方面粗浅的认识和对某些问题的理解。
一、人要有出世的精神的理解
您在开场话中写道“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人心太坏指的应该就是不但没有跳出现世这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反而一个劲的往里钻。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于是各种罪恶由此扎根发芽。为了社会的安定,在做入世的事业之前,“怡情养性”,培养出世的精神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因为艺术的欣赏与创造独立于现世,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无所为而为。不是为了追官求禄而研究政治,而是将自己的事业看作一件艺术品,以不计较得失的心态全身心的专注到事业上去。
二、美和现世的距离的理解
为了欣赏美,需要脱离利害关系,因为利害相关的事物存在使人无法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可能性。那么,对自己已熟知的事物难免心里对它有了实用的或是科学的态度,包含了思考与联想,难以做到将事物孤立绝缘起来,也就没有办法产生单一的意象从而产生美的感受。因此,看柳和柳的倒影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柳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很容易联想到实用价值的事物。相反,柳在水中的倒影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和现世的利害网毫不沾边,于是就产生了距离,可以使人全神贯注在它的线条颜色上面,从而产生美的感受。这种距离就是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距离。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欣赏孤立绝缘的意象才能获得这个事物的美的感受的大前提上。
三、审美和阅读写作中的移情的理解
在将意象孤立绝缘起来并且全神贯注地欣赏时,实际上就是一种物我同一的状态。这棵古松之所以有着清风亮节,是因为我若隐若无地产生了“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转移到古松身上。反过来古松身上的这种性格也影响我,就好像我是先前的古松一样。物我同一依我看就体现在这里。
在阅读当中,特别是小说当中的环境描写,在看过前文之后尤其容易产生移情,自然而然的将某种情感融入到环境之中。阅读这段描写的情感体验也会丰富得多。在诗歌的写作当中,某个意象的选择也和作者对这个意象的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美感与快感的理解
美感和快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体验。他们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着实用性。例如穿衣吃饭等产生的满足感多半都是快感,因为它和身体需求密切相关,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相反,欣赏一幅书画或是一本书籍并不能填饱肚子或是保持温暖,没那么强的实用性,产生的满足感就多半是美感了。我们所期望的是美的感受,而不是快感,然而美的感受往往更不易得到,更需要静下心来。因此,追求美感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人心智的一种磨炼。
四、丰子恺先生的赤子之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丰子恺先生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散发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他的作品在早期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展现了他作为“大人的一面”,后期则主要是儿童题材,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他自己的稚子之心。在经历了多年的现实中丰子恺先生仍保有孩子般专注的玩味事物的能力,又用千锤百炼的艺术手法将自己感受到的美传达出来,成为了一代大家。他的赤子之心,换句话说也就是他的那种欣赏事物提炼意象的能力——能够和小孩一样一心一意地欣赏,将自己暂时地置于长久所处的利害关系之外。能够从利害的泥淖中挣脱出来,并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绝非易事,或许这就是丰子恺先生和一般人之间那层光亮的迷雾吧。
五、人生的艺术化
说到人生的艺术化,首先要表达的应该是艺术的人生和不艺术的人生这两个概念。我想,不艺术的人生应该和利害分不开。一个人整天只和蝇头小利,市井琐事作伴而没空欣赏花盆里新生的幼芽。这样的人的人生对我来说就是不艺术的,没有情趣的。那么,可以赏花的时候愿意赏花,可以赏月的时候愿意赏月,这样一类的人生对我来说
就是艺术的,但它仍然免不了柴米油盐的烦恼,毕竟人不是仙。所以,人生的艺术化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以达到心对美的需求为目的的行为。人想要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就应该让心靠近美。为达到这一点,审美能力必不可少。审美能力的养成则取决于后天和先天。因此,我们应该在后天的艺术熏陶和不断欣赏上下功夫。这样一来,人生当中就有了亮色的部分,才不会变成不会欣赏的“俗人”。
我不会忘记您的嘱托“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何柯洁
2019年2月14日
整本书阅读~朱光潜《谈美》各位朋友,春日迟迟,柳芽初发,海棠含苞,黄莺轻啼,春的美慢慢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开始下一本书阅读,这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娓娓道来,有序,开场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