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到大一直是一个深度的悲观主义,直到几年前,才认识到了这一点的存在,才开始“有计划地”朝乐观主义方向前行。以至于近几年来,我的观点都是偏左的,我更愿意相信,很多事情通过不...
我从小到大一直是一个深度的悲观主义,直到几年前,才认识到了这一点的存在,才开始“有计划地”朝乐观主义方向前行。以至于近几年来,我的观点都是偏左的,我更愿意相信,很多事情通过不...
征信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矢量系统,用很多数据加以不同的权重来对一个人的信用进行评分。这个模型是很难做到完善的,因为你不能只扣分而不加分,那样的话人都会变得伪善(不能在人前犯错,参照美国20世纪前叶的禁酒令)。如何设计加分系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参照应试教育的高考系统,想要考高分最确定的办法就是:用题海战术来“刷分”,可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让我们去背会这些题海,而是让我们通过学习知识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同样的,征信系统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们信用分更高,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有秩序
你每做一次SPA,黄网上就多了一段视频女孩子出门在外,请一定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前几天微博博主“圈少爷”发了一条微博:他的一个女性朋友,去武汉市一家叫玺悦壹生科技美肤馆做SPA。因为预约的是推油开背和刮痧,所以在...
谢谢回复,分清观点(价值判断)和事实(事实判断)也是今年给自己下的一个任务。
欢迎随时斧正,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为什么不要碰婚外情,我想用4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你原因文|李弯湾 在过往做情感咨询的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关于婚外情的倾诉。 所谓“很多”,是多少呢?少说也有五六百个。 在5月初,我决定停止倾听一切情感倾诉了,而触发我做出这个决定的...
@伊伊Vivien 是的,因为立场先行,你觉得她不错,下次如果作者和你观点不同,文章怕是草草看两行了事。
道德层面的论述其实都是观点,价值判断这种东西,就是为观点一致的读者出了口“恶气”。这口恶气又有什么用呢?可以教会我们辨识出生活中的“坏人”去鄙视他们吗?
那如果这是一场辩论赛,你恰巧抽到的是反方,你要为出轨的人辩护,你难道能说自己只擅长批判出轨的人吗?
人生总归是要解决问题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你认为的反派时,殊不知反派的眼中,你才是那个“反派”。所以,道德批判他人,我觉得是一件很无聊而且浪费时间的事。
为什么不要碰婚外情,我想用4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你原因文|李弯湾 在过往做情感咨询的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关于婚外情的倾诉。 所谓“很多”,是多少呢?少说也有五六百个。 在5月初,我决定停止倾听一切情感倾诉了,而触发我做出这个决定的...
@飞屋环游beginning堇祎 往下翻也有,我分成两部分了
为什么不要碰婚外情,我想用4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你原因文|李弯湾 在过往做情感咨询的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关于婚外情的倾诉。 所谓“很多”,是多少呢?少说也有五六百个。 在5月初,我决定停止倾听一切情感倾诉了,而触发我做出这个决定的...
尺度大一点去聊这个问题,性和爱的分开讨论,大概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对于性的观念赋予了太严肃和太沉重的道德枷锁。
当然,严肃的看待性,并不是一件坏事,确实这样的观念好处非常多,多数人也需要这样的道德规则来规范行为。
但,如果要讨论一个事物,难道不是要讨论他本身吗?性在传统观念下的被赋予的象征性太多了,比如什么水性杨花、花花公子、处子情结…太多了,举不胜数。深想一层就会发现,我们以为在讨论某个事物,其实只是在讨论它的象征性。
那性的本质是什么呢?作用是唯一繁衍后代的行为,有使人愉悦的功能。爱又是什么呢?在基因层面,爱是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是神经元转化内分泌物质的化学信号得来的电信号的输出。我们的大脑不过是在这些化学信号的影响下呈现出来一些“我们以为是自己主观意识做出的决定”。如果把一个人分泌“爱情情绪”的基因拿掉,那这个人也就失去了爱的能力。
很残酷是不是,但是这是主流科学界的结论,是经历过无数实验和理论论证过的。
回到主题,人类在化学信号的影响下,繁衍生息,性爱不分家,没毛病吧?
加上观念模型,我们来一起做个思想实验:
实验一:环境宽松,身边很少有喜欢评头论足的家人朋友,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是:在不触犯他人边界的前提下,我们支持你认为快乐开心的一切决定。
实验二:环境紧张,身边的八卦信息流动极为频繁,不乏每天传播“谁家谁又干啥啦”这类信息的七大姑八大姨。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是:女孩儿就得守身如玉,只要不发生婚前性行为,你就是个好姑娘。
问题来了,1、你愿意做哪对父母之一?2、如果你有选择权,选择在哪个家庭出生?
尺度大一点去聊这个问题,性和爱的分开讨论,大概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对于性的观念赋予了太严肃和太沉重的道德枷锁。
当然,严肃的看待性,并不是一件坏事,确实这样的观念好处非常多,多数人也需要这样的道德规则来规范行为。
但,如果要讨论一个事物,难道不是要讨论他本身吗?性在传统观念下的被赋予的象征性太多了,比如什么水性杨花、花花公子、处子情结…太多了,举不胜数。深想一层就会发现,我们以为在讨论某个事物,其实只是在讨论它的象征性。
那性的本质是什么呢?作用是唯一繁衍后代的行为,有使人愉悦的功能。爱又是什么呢?在基因层面,爱是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是神经元转化内分泌物质的化学信号得来的电信号的输出。我们的大脑不过是在这些化学信号的影响下呈现出来一些“我们以为是自己主观意识做出的决定”。如果把一个人分泌“爱情情绪”的基因拿掉,那这个人也就失去了爱的能力。
很残酷是不是,但是这是主流科学界的结论,是经历过无数实验和理论论证过的。
回到主题,人类在化学信号的影响下,繁衍生息,性爱不分家,没毛病吧?
加上观念模型,我们来一起做个思想实验:
实验一:环境宽松,身边很少有喜欢评头论足的家人朋友,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是:在不触犯他人边界的前提下,我们支持你认为快乐开心的一切决定。
实验二:环境紧张,身边的八卦信息流动极为频繁,不乏每天传播“谁家谁又干啥啦”这类信息的七大姑八大姨。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是:女孩儿就得守身如玉,只要不发生婚前性行为,你就是个好姑娘。
问题来了,1、你愿意做哪对父母之一?2、如果你有选择权,选择在哪个家庭出生?
男人真的是先有性后有爱吗?有个女生说:她交了个男朋友,他总是把她往性那方面引导。可是,她并不想发展太快。她不知道,男生到底是爱她还是爱她的身体。 性和爱,情和欲,到底哪个在首位呢? 大部分人认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