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读完传习录,此次感受与第一次读有大不同。 第一次是博论的压力逼着,必须要读完,原文硬是抄了厚厚一大摞。那一次,我像闯进圣殿的顽童,被圣人的思想宝藏震撼得五体投地…… 那...
又一次读完传习录,此次感受与第一次读有大不同。 第一次是博论的压力逼着,必须要读完,原文硬是抄了厚厚一大摞。那一次,我像闯进圣殿的顽童,被圣人的思想宝藏震撼得五体投地…… 那...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守仁的思想,主要是三点,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通读此书,感受最深的便是其中的“知行合一”。 “知”和“行”的关系,也就是“理论”和“实...
王阳明谓: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功夫上说本体)。( 这“无心俱是实”乃是“无心”方见“实(本体)”的意思。 何谓“无心”?王阳明曰:...
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当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
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在这里,王阳明谈论的虽然是圣人修养之事,但这些原则也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中的指导原...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已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瑕责人?。 阳明先生说学问必须落实到自身实修上,如果只是责备别人,就会只看见别人的不对,看不...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只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
曰:“如何致知?”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落落实实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良...
大抵童子之情, 乐嬉游而惮拘检, 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 沾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
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然其发见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虽则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而原又只是一个。虽...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
故格物者,格其身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心之物。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无为内外彼此之分,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
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是圣人的告诫。 我们面对的人与事,如有不如意之处,不能怪他人与他事,要先反过头来反省自己。这一句教...
“知是心之本体”。心学籍由良知而得以开辟对于本体的探讨,首先是得力于对禅意的领会。禅宗教人明心见性,是直接悟见本体。在佛教言,佛性人人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 阳...
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
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表里如一,不能口是心非。 临床首要医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