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论《边城》中的孤独感
    55班 吴倩
    摘要:《边城》一文通过湘西极富特色的自然景观、民族风俗,以及翠翠、爷爷等人物的情感和生活,展现了独特的湘西人情。清新的笔调下,《边城》弥漫着淡淡的孤独感。本文以孤独感为话题,分析孤独感的成因及文学价值。
    关键词:《边城》 沈从文 孤独感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美好的景象,蕴含忧愁无限。孤独的小城,孤独的小屋,相依为命的翠翠和爷爷,茶峒大地上漾着孤独的氛围。
    一、 孤独的茶峒人
    茶峒城里的人们都具有美好的人性,但是都难逃悲剧的人生经历和结局。例如主人公翠翠,她单纯清澈,活泼可爱,但她从小没有父母,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巨大的年龄差距如一道鸿沟,隔开了爷爷和翠翠的世界,再加上远离热闹的小城生活,翠翠没有像茶峒的其他孩子一样的成长经历,这造成了翠翠的孤独,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翠翠没有可以帮助她排忧解难的对象,她不敢直接向爷爷道出内心想法,不敢回应傩送的感情,总是被动地身不由己,最终导致三人的悲剧。
    《边城》中出现的茶峒人总是孤独的,痛失爱女的爷爷、爱而不得的杨马兵、孤独出走的傩送,作者有意无意地为每个人物添上悲剧和孤独色彩,传达出茶峒人的孤独,亦或是全体人类的孤独之感。
    二、 孤独的茶峒
    沈从文笔下的茶峒是一个远离俗世嚣闹的孤独的地方。从文中的描述上可以知道茶峒是处于四川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地方,偏远又尴尬的地理位置造成了这座小城的孤独。交通阻塞、经济落后,不仅有自然传统,风光秀丽,更体现出与时代脱节的孤独感。当看到端午节人们狂欢的庆祝场面时,我们会惊异于历史的传承,但同时也可以感觉到一种历史在茶峒的停滞。新事物兴起的城外世界与闭塞的茶峒城之间巨大的差异到底是难以逾越的。
    当读者阅读一段段介绍茶峒的文字,可能会惊叹于山清水秀、人情淳朴,可对这样的小城,大多数人也仅仅停留于这样的印象罢了,因为它离大家的生活太远。茶峒,一座孤独的城。
    三、 孤独的作者
    “一部作品总是必然地会带有作者本人的烙印”(蓝棣之)。在要么倒向传统,要么倒向西方的文人潮流中,沈从文始终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正是这种孤独造就了沈从文,使他保持深思、保持智慧,他充满感情地写作。
    在《边城》中,作者与严酷的现实保持距离,描摹一个孤独的小城,倾注了作者对人性纯粹与活力的赞颂与希望。
    坚守孤独,也是一种境界,像茶峒一样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
    2、《真正的孤独的求索者——论沈从文的思想价值》|张建永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120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堂课。老师的声音细柔绵软,效果是抓人耳目,笑声不绝。所谓以柔克刚,润物无声,是之也。 人们沉湎赌博就源于变比率式 谁更专注? 只有写完了作业,才能兑现...

  • 论边塞诗中的乐器
    五十五班 吴倩
    摘要:边塞诗在唐代进入到发展的黄金时代。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边塞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除了大漠、狼烟、归雁等常见意象,边塞诗中有一类意象也值得一提,那就是乐器。本文以乐器为切入点,从乐器本身的特点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入手阐述边塞诗中乐器对边塞诗的作用。
    关键词:边塞诗 乐器特点 历史事件
    一、边塞诗中常见乐器的特点
    羌笛、胡笳、琵琶、角是经常出现在边塞诗中的几种乐器。
    (一) 羌笛
    羌笛经常出现在边塞诗中,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七首》王昌龄)。羌笛是典型的古代边塞乐器之一,音色清脆悲凉。凄婉的音色以及身处边塞的特点使得羌笛极贴合边塞诗的主题。
    (二) 胡笳
    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胡笳曲》王昌龄),“谁堪牧马思,正是胡笳吟。”(《胡笳曲》郑愔)等诗中都提到过这种乐器。胡笳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圆润、深沉,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 琵琶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在传统琵琶曲中不乏涉及战争的乐曲,例如十分著名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琵琶音色多样,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既能表现征人思乡的愁绪,又能表达战场拼杀的激烈。
    (四)角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角和军队密切相关。这种乐器用动物天然的角吹奏而得名。在唐代边塞军队中,角是一件用于壮军威的仪仗乐器。诗句中出现角,便能使人想象军队迎战前众将士集结的情状。
    二、边塞诗中的乐器相关的历史事件(以胡笳为例)
    提起胡笳,总绕不开一个湮没在历史中的女子,蔡文姬。汉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她在塞外度过十二个春秋,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后来曹操平定中原,派人用重金赎回蔡文姬。蔡文姬写下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这段历史赋予胡笳凄凉哀婉的色彩。当诗中出现胡笳,读者便不由自主想起苦苦思念家乡的蔡文姬,进而体会戍边兵将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感。
    三、边塞诗中乐器的作用
    胡笳、羌笛等乐器音色悲凉,加上塞外这一特定的地点,唤起诗人对于征人乡思、忧国情感的共鸣,给予边塞诗人无穷的创作灵感。
    其次,悲壮苍凉的乐声也直接奠定了边塞诗的情感基调,使边塞诗这一题材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在赏析时,乐器也是确定诗歌主题、解读情感的关键点。
    更重要的一点是,乐器本身的特点能起到很好的表达作者和边塞将士情感的作用,即用乐声达到读者与作者共情的效果。同时,乐器相关的历史事件可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深化边塞诗的主题。
    结语:乐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丰厚的历史积淀,是边塞诗人抒情的重要载体,在边塞诗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暑假读唐诗

    各位亲,前段时间暴雨连绵,依然阻挡不了今日的夏蝉高亢,浓阴匝地。 许多人,包括我,都喜欢自由慵懒的假期。可是,我们也必须懂得假期不仅用于调整也用于沉淀和超越。 坚持阅读好书,...

  • 《荷塘月色》仿写

    仿写本篇的格式,圆形结构,结构清晰。 仿本文的修辞,凸显观察对象的特点,让景或者人更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本文语言,别有感觉。 如果上传评论区有问题,可以把电子稿发到我扣扣邮箱...

  • @梧桐精_1548 五十五班 吴倩

    我来出 唐诗试题

    请任选一则唐诗,仿月考模式出题并给出详尽答案,要求宣传画活着改编,拒绝抄袭。 训练目标:研究考点,训练规范答题。 相信你就是最好的考官,期待诸君的试题喔!

  •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
    A.本诗语言秀丽,情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明净、开阔,宛若一幅优美迷人的水彩风景色。
    B.开篇两句,详细地写出了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空气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雨后的田野开阔而且明亮。
    C.颈联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
    D.首颔联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开阔恬静的绝妙山水图画。
    E.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

    2.诗人用农人忙碌劳作结尾,这样的写法有怎样的好处?

    1.B.首联总写诗人感受
    D.首颔联都是静景
    2.①动静映衬。给静态的山水加上动态的人物,富有生机。②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更好地体现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

    我来出 唐诗试题

    请任选一则唐诗,仿月考模式出题并给出详尽答案,要求宣传画活着改编,拒绝抄袭。 训练目标:研究考点,训练规范答题。 相信你就是最好的考官,期待诸君的试题喔!

  • 从色彩看王维诗之美
    摘要:王维的作品大多都用了色彩来表现意境,与情感相辅相成,更显幽静空灵之美。
    关键词:王维;色彩;诗中有画
    王维,盛唐时期杰出诗人。他的诗作被苏东坡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在王维的诗句中,往往利用色彩来描绘景色,达到读诗如赏画的效果。(一) 风格形成之由
    此处单指王维诗中色彩风格。苏东坡赞王维的后半句“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体现出王维画技高超。的确,王维不只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高明的画家。他有着画家特有的对色彩的敏锐感触,这种体悟在作诗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与作者的心境有关。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中的世界实际上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王维一生经历坎坷,深受佛教影响。“一香一色,无非中道”,色彩的表现与王维的禅宗思想分不开。
    (二) 色彩运用之例
    在王维的诗中,青、白二色运用的最多,如“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在色彩学中,青色是类似天空的颜色,代表着庄重、纯洁;白色象征圣洁优雅,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色和白色的搭配使得王维的诗句有一种清雅的感觉,也传递出诗人心境安定平和。
    此外,红、绿等浓色也很常见。“天寒红叶稀”(《山中》),“红桃绿柳垂檐向”(《洛阳女儿行》)等诗中,诗人用这种明丽的颜色构造出强烈的画面感。虽然颜色艳丽,在王维的笔下,诗句毫无纷繁之感。以亮色写清景,正是王维高明之处。
    综上所述,色彩的运用使得王维的诗句富有画面美,诗人的情感、心境都蕴藏在景语中。诗与画的绝妙结合,是王维为后世留下的瑰宝。

    吴倩

    五月的唐诗小论文

    请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查阅资料,思考探究,完成作业。 1.论唐诗中的自然风物 2.唐诗中的月 3.论王维诗歌中的“空”(禅意) 4.比较王维和陶渊明的田园诗 5.论王维诗...

  • 120
    颜鸿茹同学的演讲

    小颜颜是一个文科班的爽朗女孩,听她说话会觉得轻松愉悦。她的话语干净利落、幽默风趣,今天讲辛弃疾也是这种风格,可惜录音失败,拍个照片,聊以纪念。

  • @梧桐精_1548 终于发出来了!耶!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

  • 浅谈杜甫家国情怀的形成
    杜甫被称为“诗圣”,备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除了杰出的艺术成就,他的家国情怀也是使他从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 少时家庭熏陶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他的祖先多半充当过太守、刺史、县令一类的官吏,在他给他第二个姑母的墓志铭里提到过“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在《进雕赋表》里也说过他的祖先自杜预以来就“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见其出身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继承、践行了杜预以来“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则在杜氏家中又添上“诗”这个传统。正是远祖杜预的“奉儒守官”,祖父杜审言的“诗冠古”,两个方面的杜家传统,影响并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二) 匡世济国的责任和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写的《望岳》诗中的句子。开元二十四年,诗人开始漫游祖国大好山河,北游齐、赵,这首诗就是他在漫游途中有而作。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他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蕴藉其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则是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句子,这句诗明确表达了杜甫一生的执着追求和政治理想。可以说杜甫一直胸怀着的都是安邦定国的远大抱负。在杜甫的一生中,无论职位大小,无论身处何地,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的诗中自然地流露出崇高的家国情怀。
    (三) 命运多舛
    在杜甫四十五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线,但被叛军控制在长安,后得以冒险逃出,为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的职位,杜甫此时才算是真正的当上官员为国效命。后来严武又推荐其为成都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但杜甫因不习惯幕府生活而辞去,之后便再无担任何官职。可以说他的仕宦生涯是不得意的。亲历战乱、官场失意,使得这位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更能够理解天下苍生的苦难。《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写出了他所看到的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他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纵观杜甫的一生,尽管他求仕无门,怀才不遇,生活困顿,但是他从来都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家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位卑未敢忘忧国”,胸怀天下,心系社稷苍生。他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激荡着读书人的情怀。
    55 吴倩
    (???发不出来???)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