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东
  • 16 张莹
    君明臣贤,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人所希望的局面,可这种局面并不多见。高祖留侯就是一种典范。
    二千多年来,鸿门宴一直被当作加害客人的宴会,也就是设宴者带着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赴宴者是被动地等待宰割。其实,如果认真分析思考这场宴会,就会发现,把鸿门宴玩弄于掌股之上的并不是项羽或者范增团队,而恰恰是处于面临灭顶之灾的刘邦团队的大谋士张良。在这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大较量中,张良善于化被动为主动,置之死地而后生,为刘邦赢得了千古良机。
    这场鸿门宴被后世人所评论,褒贬不一,但是高祖用人之善,留侯计谋之妙是不可反驳的。相反,项羽范增的配合就是差强人意了。
    果然,君明,臣贤,缺一不可啊。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16班 蒋佳芮
    君臣的明与昏事实上更像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但表面的明与昏并不是事实。那么假设君明为A,君昏为a,臣昏为B,臣明为b。
    君明臣昏,说明君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明智,否则他怎么可能选拔到腐朽的臣子。所以表面是AAB_,事实是AA显性致死,留下的是aaB_。
    君昏臣明,臣子的意见不被君王接纳,无利于国。中兴受阻,盛世中断,如同唐明皇从开元盛世堕落到安史之乱。aabb,bb隐性致死,不足以使aa回归正途。
    君明臣明,则是最理想的境界,AAbb。但也有例外。三国末期,蜀刘禅继位,姜维、蒋琬、费祎辅佐。刘禅是位明君,然而历史将他丑化。魏军兵临城下他开门投降,无非是怕杀红了眼的魏军屠城;乐不思蜀,是保全生命的不得已之策,为了能够归蜀,中兴复国。由于战乱时期的环境问题,基因变异,因此成为了笑话。
    他们的故事我们看着评着,硬生生的把他们归为昏或明、成功或失败。人们被符号所界定,想要冲破围笼,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他人禁锢地更加牢固。我们彼此束缚、囚禁,成为了最不想变成的那个自己。
    基因的故事到底不能说明什么,变数太多,你我猜也猜不透。

  • 高一16 蒋佳芮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明肚量与才华是人久具高位而安然的一个保障。

    东汉末年分三国,诸葛亮和周瑜两人之间的计斗则格外引人瞩目。他们两人的才华不相上下,甚至周瑜可能还胜过诸葛。武斗之间刀光剑影,文斗之间阴谋诡计。他们斗计,斗心,最终周瑜被活活气死在大帐中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是个有宏伟志向的天才,奈何是个小心眼。

    同样是乱世,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可就励志多了。同样是受了侮辱,勾践回国后就开始练兵,准备复兴,最后成为一方霸主。仇恨让人涅槃。

    人生漫漫,如果只是因为受了一点委屈就自暴自弃,岂不太小家子气。文革时期那么多的委屈,为什么还是有人能够活下来?如果邓小平因为拘泥于文人的面子或是以往光辉战绩而寻短见的话,中国还能改革开放吗?如果清朝爱国人士因为“文字狱”而不敢发表正确言论,中华受外国列强的欺压又不知会延续至何时。

    屈原因不被大王赏识而自投汨罗,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他们不缺乏才华,也不差远大的志向,他们只是没有英雄应该具备的气量。因为没了这点气量,所以无法实现远大的志向,所以无法体现超乎常人的才华。

    才华和胸襟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只有大小不一之说。因为狭小的胸襟而无法体现才华则是悲剧。悲剧之说亦是戏剧,太过戏剧化的演绎只有被传颂而并非再现。

    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终究只是传说。

  • 16 张莹 才华与胸襟
    古往今来,从不缺有才华的人,可这些人不一定能成功,因为他们缺少最重要的“胸襟”。
    何为“胸襟”?心怀天下,壮志满城?不是。忍辱负重,不计前嫌才可称为“胸襟”。贾生可谓是个不缺才华的人,可最后仍不得善终。因为他忍不了“鸾凤伏窜,鸱鸟翱翔”、“莫邪为顿,铅刀为铦”;他忍不了孝文帝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他亦忍不了梁怀王之死的悲痛。于是他只落得个终生坎坷的下场。
    而司马迁则完全相反,司马迁的境遇是很多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惨遭宫刑,挫折不断,可他有胸襟,他忍下了所有的屈辱,所有的悲痛。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
    贾生,司马迁。此二人皆才华出众,可一人郁郁终了,一人芳名永存,只因“胸襟”更为重要不是吗?

    《屈贾》:才华与胸襟

    苏轼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你对此有何看法?你认为才华和胸襟有什么关系? 要求: 一、采用“观点+结合史记原文+类比或对比材料分析+结论”; 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