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没读几本, 各种评论写了不少。 读得少,话就多。 话多,不一定是思考得多, 也可能是平时思考得太少。
书没读几本, 各种评论写了不少。 读得少,话就多。 话多,不一定是思考得多, 也可能是平时思考得太少。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 一、我们认为的没有名气,并非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二、庄子从来不追求所谓的“名气”,【逍遥游】中写得很清楚“名者,实之宾也”。 一、“有名”还是“无...
找到一本的确是很难的。 古书有古书的问题,现代书籍有现代书籍的问题。 看着都不太舒服。 但是有一些书可以不选。 全是翻译文的千万不要。 出版社一般的尽量不要。 不是学院派出身...
这是一个非常好玩的话题,《庄子》【逍遥游】中就讨论了这么个问题,内容涵盖挺广。 寓言开始就是尧与许由的对话,对话结束貌似寓言结束,但实际上却是留下了伏笔,直到神游太虚,遍览寰...
这个问题本来是不想回答的,因为其实真的没啥好说的。 认为好的,喜欢的,自不必说。 不喜欢的,这啊,那的,躺平啦,消极啦,庄子这不对了,那又不对了,我也没啥可跟你争的。 你读得...
今天看到一个问题,但是又没有提出具体依据。 问题并未表述清楚,是庄子原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认知是逐级而下的呢? 在没有提供有效理论依据的情况下,一切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判断。 大胆...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另外这里的尧是第二次出现,其真实用意必然是为尧的第一次出现作收结。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
怎么算是对“特别好”的评价? 每个人的评价体系不一样, 有喜欢看译文的,要简单明了。 有喜欢看注释然后自己理解的。 有喜欢译文和注释结合的。 有喜欢跳过文本,高屋建瓴谈思想哲...
“有”来自于哪里? “无”又从何而来? 何以“无”会生“有”? “无”又为何非要生“有”? “有”既然生, 何以明其生? 是旅程? 是不变的“一”? 是体验? 是“零”? 是...
因为,我们都玩过一个游戏——传声筒。 随着语言的转述,意思就随着时间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也随之变化。不仅如此,就是完全相同的文字,通过不同的断句,不同的语气表达,换个语言环境等等...
苏轼: 质疑《庄子》各篇文章其出处是否来源于庄子本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苏轼了。其于《庄子祠堂记》中,认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而言“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
关于中华书局的五个版本《庄子集释》、《庄子集解》、《庄子校诠》、《庄子补正》与《庄子注疏》,如果五个版本里只能选择一个,该如何选择? 五本书我都有,但是只有一本书有实体版,就...
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二 ) 这句话让喜好庄子的人不只感到义愤填膺,甚至是想让大慧普觉禅师复活过来,咱们说道说道。 但是又不得不承...
是一块沃土。 是一条通天大道。 神奇的是不管是什么阶层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寻到独属于自己的慰藉。 看着貌似平平无奇,内在又蕴含深刻至理。 是大道至简。 明明好像读懂了,但却常读常...
一、现在流传的通行本都是以郭象《庄子注》为蓝本的。 按照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唐 陆德明《庄子序》:《汉书 艺文志》记载《庄...
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在《庄子》中内篇【逍遥游】大瓠大樗寓言,与外篇【山木】不材之木与不材之雁寓言,是两则流传较广并广为引用的,涉及并讨论了“无用”话题的寓言。 今就此二则...
《庄子 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所谓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一种孤独的状态,并非是庄子可以追求的结果,是一种独孤求败的孤寂,没有人可...